民间年俗 除夕到初七天天有讲究

综合
导 读:
看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团圆饭、拿压岁钱、拜大年……这些都是家家户户过年时"必备"的年俗。而除却这些"通用"的年俗外,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春节其实是有很多习俗的,从初一到初七,每天的礼仪都不一样。想知道吗?马上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除夕民间习俗:祭祖守岁
祭祀: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
年夜饭: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
吃枣--春来早;
吃柿饼--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初一民间习俗:金鸡报晓
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注意事项:
避免吃稀饭,
严禁洒扫与倒垃圾,
尽量不动刀剪针线,
不要打破碗碟杯盘,
不能睡午觉,忌洗衣,
不可以躺在床上说恭喜,
不能打人、骂人以及哭泣,以保持好兆头。
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
不宜杀生。
出嫁的女儿初一不能回娘家。
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楣一整年!
初二民间习俗:金吠报春
民俗习惯:祭财神。在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印刷品焚化。这天中午还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初三民间习俗:肥猪拱门
民俗习惯:“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这一天中国各地的汉族都有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的民俗。
初四民间习俗:三阳开泰
民俗习惯:迎灶神送火神
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初五民间习俗:艮牛耕春
民俗习惯:拜财神
称作“破五”,因为之前的禁忌过了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谓“初五隔开”。
这天垃圾变成了“穷气”,因此要清扫家里,将垃圾送出去,俗称“送穷出门”。
“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初六民间习俗:马到成功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
初七民间习俗:人寿年丰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句诗词。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看完了这篇介绍,你对于春节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呢?还等什么,马上准备你的旅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