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没骨花鸟画欣赏

恽寿平(1633年-1690年),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又号云溪外史、白云外史,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画家。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父恽日初为复社要人。寿平八岁能咏莲,少年遭遇战乱,随父参加抗清运动,兵败后与父失散,被总督陈锦之妻收留。陈锦遇刺身亡,寿平扶灵北归时,在灵隐寺与父相遇,留寺为僧,后回乡与家人团聚。

他初工山水,笔墨秀峭,后与王翚交往,多作花卉,重视写生,往往用水墨淡彩,清润明丽,自成一格,有“恽派”之称。人称其笔有仙气,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齐名,为“清初六大家”之一。生前视钱如无物,晚年贫病交迫,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好友王翚出资安葬。

恽寿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没骨”写生花卉画法,作为中国花鸟传统画法之一,湮没了几百年。恽寿平大胆进行挖掘,“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宗,一洗时习,独开生面”。

他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给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得“勾花点叶”派末流为之一扫,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北宋徐崇嗣用“没骨法”画花卉,他是“没骨花”的创始人。

恽寿平,工诗、书、画,时称“三绝”。最初着笔山水画的恽寿平,师法王蒙,后与王翚结交,却因不甘“第二”而改攻花鸟画,终成一代名家。北宋徐崇嗣之“没骨法”对其花鸟画影响极大,加之恽寿平自我的潜心钻研,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独特风格:融合明代花鸟画中的写意笔法,兼工带写,笔触灵动,色彩明丽,以清秀、柔丽代替了浓艳富丽的画风特点。

恽寿平在其《画跋》中说:“没骨牡丹,起于徐崇嗣,数百年其法无传。余为古人重开生面,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没骨法”,这一画法的产生,引起宫廷贵族、朝野名流的竞相仿效,在常州一带甚是风行,开创了“没骨写生花卉”一派,即“常州画派”。“没骨法”是“不用勾勒,则染色无所依傍”之法。恽寿平用色,既不是传统的写意平涂,也不是单纯地色彩渲染,而是对色、水、粉、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将成熟的山水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技法运用到“没骨法”花卉写生上来,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曲尽造物之妙”的效果。

“没骨画”最高妙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用水,这一点使恽寿平极大地发展了“没骨画”技法。他根据花卉的特性、生长季节和时间变化,恰当地采用水晕的表现手法,从湿润到枯竭,将花卉的生长变化巧妙又恰到好处地描绘在画面中。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他的水晕方法使色与水交替晕染,浑然天成。水本无色,而在他的笔下,水能变成无数种颜色。

恽寿平在题画中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其花卉写生正是在这个最难点上取得了突破。恽寿平的花卉画,还追求“笔不到处”的无色之色。《图画见闻志》说:“(徐崇嗣)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没骨”技法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朝杨升用“没骨法”画山水,称为“没骨山水”。

推荐阅读

看多少新闻,就有多了解这个世界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