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最新癌谱公布!你真的了解癌症吗?

新浪新闻

关注

今天,在浙江省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启动仪式上,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公布浙江省最新癌谱。

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食管癌和胰腺癌。

男性发病第一位为肺癌,占男性新发病例的20.81%,其次依次为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前列腺癌。

女性发病第一位为甲状腺癌,占女性新发病例的18.78%,其次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

死亡前10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瘤和白血病。

其中,浙江结直肠癌中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56%,男性结直肠癌发病位居癌症谱的第二位,女性位于第四位,已成为严重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主要癌症。(以上数据来源于《2019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根据癌症基础知识、癌症危险因素和一级预防等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浙江省居民整体癌症核心知识知晓率为74.66%,“关于癌症核心知识知晓率20个条目中,有9个条目知识知晓率低于70%,最低两条均跟癌症筛查相关,提升癌症核心知识知晓率,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居民主动参与筛查意识,依然任重道远。” 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杜灵彬说。

一方面是大家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于肿瘤筛查和治疗知识的迫切了解,另一方面是朋友圈纷纷扰扰的肿瘤‘知识’,其中不乏耸人听闻、被广为流传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所以,在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报与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国科大肿瘤医院,一起揭底八大肿瘤谣言,以期科学抗癌,共筑健康城。

谣言1

“癌症是遗传性的,基因好的人不会患癌。”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得癌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但并不代表一定会得癌症。得癌的人也不是因为基因不好。”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防治科主任杜灵彬表示,基因突变是癌变的必要步骤,患癌人群中,有70-90%发病原因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中有很多致癌因素,比如化学致癌、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它们能诱导基因突变。

但目前,科学家对不同因素带来的癌症基因突变很难区分,比如一位肝癌患者,到底是因为喝酒发病,还是因为吃了太多发霉的食物,还是因为乙肝病毒?”

部分癌症有遗传倾向,会存在把癌症易感基因遗传到下一代的可能因素,比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前列腺癌。只要有一级亲属具有癌症病史,那就是高危人群,需要高度警惕,定期筛查或防癌体检。

谣言2

“一滴血可查多种癌症。”

“这是肿瘤标志物被‘神话’的一种说法,不科学。”杜灵彬说。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或机体细胞受肿瘤刺激而释放的一类物质,它存在于血液、胸腹水或尿液里。尽管肿瘤标志物可能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它既不能用来确诊癌症,也不能用来查癌症。

比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可作为前列腺癌的可选筛查项目之一,但PSA升高,可能是前列腺存在炎症或者增生,也可能存在前列腺癌,需要通过B超或者MRI(核磁共振成像)等明确诊断。另外,比如肺癌,可能存在肿瘤已经进展为中晚期,但血肿瘤标志物指标比如CEA,CA125等都还是正常的。

对于癌症确诊,病理诊断是金标准,B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钼靶此类的检查都是辅助明确诊断,而不是靠一滴血来查癌症。

谣言3

“吃太多海鲜或加碘盐,易诱发甲状腺癌。”

杜灵彬表示:海鲜、加碘盐和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毫无关系。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碘摄入过多与甲状腺癌有明确关联。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科分会全国启动的调查显示,实施食盐加碘(USI)政策,并未增加我国显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

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省曾经是碘缺乏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1995年全省实施以普遍食盐加碘策略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我省的人群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状态,但部分特殊群体如孕妇,仍存在碘缺乏的风险。

“甲状腺癌增长速度如此快,这与现在检测设备高清,特别2010年开始,很多单位将颈部高清B超纳入体检项目密不可分,小于1厘米的微小乳头状癌越来越多在检查中被发现,这也是甲状腺癌中增长最快的病理类型。”杜灵彬说。

谣言4

“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患癌风险就很低。”

关于老人患癌的问题,杜灵彬列出几个数据。

根据《2019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浙江省0-74岁居民癌症累积发病率为24.86%。“这数据,意味着浙江省居民75岁前,4个人中间有1个人得癌风险。”

癌症年龄别发病率显示,癌症发病率从45岁后快速上升,80-84岁达到最高峰。这说明,65岁以上老年人正处在癌症发病高峰年龄。

“年龄是癌症发生的最大风险之一,超过60岁以后,癌症发病率就显著提高,一大半的癌症都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我们身边癌症患者已经越来越多。所以不能因为老年人新陈代谢慢,而认为患癌风险低。”杜灵彬说。

谣言5

“癌细胞碰到金属就扩散,活检会致癌细胞扩散。”

“听到活检就害怕,怕针一戳癌细胞会扩散,这是很多患者和家属共同的担忧。这种担忧没有必要。”国科大肿瘤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医师郑家平说。

郑家平告诉记者:科里接诊穿刺活检中最多当属临床高度怀疑肺癌患者。“因活检导致癌细胞扩散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以肺癌患者为例,活检取样在CT、B超等引导下进行,医生可以准确地将活检针送入病灶,癌组织取到针芯,通常不会与周围组织接触。有了这个活检病理结果,医生就可以对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且还进行基因测序,酌情制定靶向治疗方案。”

郑家平统计了每周介入放射科的穿刺活检量,每周200台——300台,一年就是2000-3000台。“没有一例因为穿刺活检,导致扩散和种植转移发生的病例。”

“进行活检的癌症患者,可实现肿瘤精准治疗,获益更大。所以癌症患者一定不要盲目拒绝进行活检,错过最佳诊治时间。”郑家平说。

谣言6

“癌细胞能被饿死,营养太好会滋生癌细胞。”

“饿死癌细胞,营养太好会滋生癌细胞。这种都是错误。很多癌症患者盲目忌口,骨瘦嶙峋是他们的常态。”国科大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姚庆华说。

结肠癌晚期病人老张就是一个典型病例。他得知病情后,一下就想到朋友说的,肠癌都是因为吃得太好,所以固执地拒绝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只吃些蔬菜水果,以为这样饿着,癌细胞会缺乏营养而“饿死”。 家里人眼睁睁看着他从体重65公斤的匀称身材,一下掉到45公斤。“这样的身体状态,化疗只做了一次,就不能再做了,我看到他时,张大伯进入了恶病质晚期,全身肌肉萎缩。”不到半个月,张大伯就遗憾离世。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对3.6万例患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住院肿瘤患者中,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7%,71%的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营养治疗,营养不足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多29%。

姚庆华认为,肿瘤患者更要关注营养。要“正常吃”,特别是吃鱼、肉、蛋、奶提高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适当的营养支持、合理的膳食摄入,对肿瘤患者维持身体功能,承受各种抗癌治疗,延长生存期都极为重要。

谣言7

“放、化疗毒副作用太大,死于治疗的人比直接死于癌症的人还多。”

手术、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国科大肿瘤医院腹部放疗科主任朱远说:“任何治疗肿瘤的手段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人体正常细胞,所以接受放化疗时,人体会有一定副作用,但大部分是可逆,在治疗结束后,正常组织可以慢慢修复、恢复正常。”

她谈到上周来复诊的一个30多岁的女病人。“2年前,因为直肠癌中晚期来就诊,那时候肿瘤已侵犯到阴道,当地医院不收治。到我门诊来,也是顾虑很多,害怕做放化疗。但不先做放化疗,手术无法彻底切除肿瘤。后来反复做思想工作,终于接受了放化疗,而且效果很好,为此后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一个被判‘死刑’的中晚期病人,现在都恢复得很好。”

朱远曾对科室直肠癌放化疗病人进行了统计,原先因为肿瘤太大,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人,经过手术前的新辅助放化疗,90%以上病人可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这对于很多中晚期病人而言,是多么弥足珍贵的治疗机会。

谣言8

“打过HPV疫苗,不会得宫颈癌。”

“打过HPV疫苗,不等于进了保险箱。注射HPV疫苗的女性,不能完全阻止宫颈癌等相关性癌的发生。”国科大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主任医师于爱军说。

目前在中国上市的有2价、4价和9价疫苗,分别包含了2种、4种和9种HPV亚型,而并非能够预防所有HPV亚型的感染,只能够预防人群中常见亚型中80—90%的感染。

“不能因为注射HPV疫苗,而疏忽每年的宫颈癌筛查。”于爱军说到了不久前接诊的3位年轻女性患者。第一位患者32岁,进行两癌筛查时,发现HPV提示高危,到医院一查就是宫颈癌早期浸润腺癌,马上进行手术,保留了生育功能;第二位患者29岁,已婚,正准备二胎,发现白带增多,去医院及时检查,确诊原位癌,手术后保留生育功能;第三位,26岁,单身,以为自己工作压力大,月经不调,等家里催促去医院检查后,宫颈癌肿瘤已有4公分,即便于爱军等医生很想替她保留生育功能,结局也让人遗憾。

于爱军建议,30岁以上妇女要HPV+TCT宫颈癌筛查。连续两年,都是阴性,可以隔3-5年筛查。如果TCT正常,HPV提示阳性,半年复查一次,有的宫颈癌亚型的病程进展快,必须要保持警惕。

来源:杭州日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