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故宫不止萌萌哒

综合

关注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

说到博物馆,你或许该摒弃掉“沉闷”和“古老”等概念了,这里当然不会真的上演《博物馆奇妙夜》里神奇的故事,但中国的博物馆难道就只能存放古董,远离时尚? 答案当然是:不!哪怕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就不断寻求革新。

过去的三年间,故宫连续开发了多款新媒体产品。一群有着深度网瘾的80后故宫新媒体人正试图赋予这座600年历史的古老宫殿新的想象力。《胤禛美人图》APP从美人妆容发饰、室内家具装潢、摆放器物陈设、图案隐含寓意各角度介绍了清宫妃子的生活,益智类游戏《皇帝的一天》,让你在乾清门外小狮子的带领下,了解清代皇帝一天12个时辰如何度过。在互联网上,故宫出品颠覆了以往它在人们心中神秘且正统的形象,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宫殿开始变得更萌、更被这个时代的人们接受。

撰文:晋良子

编辑:汪再兴

故宫来的新媒体人

2015年年初的一天,在中央美院附近一栋写字楼里,26岁的张瑞目不转睛盯着办公桌面的电脑,桌上堆着一尺多高各式各样和文物相关的书籍。电脑屏幕上打开了一份由设计人员刚刚发给她的客户修改稿。

张瑞自己都记不清她是第几次修改这款APP了,自从一年前接了庄颖的项目,她大部分生活和工作重心都转移到这项工作中。她的团队以往开发别的APP只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个项目如此劳心费神,最主要的原因是,雇主庄颖是从“宫里”来的。

张瑞是北京柠檬岛互动设计公司的市场总监,也是这家公司的项目总监和COO。客户庄颖则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团队。2010年前后,柠檬岛研发的第一款产品《中国古典家具》APP,让想做APP的故宫团队主动找上门来。

2012年秋的一天,家住北京的张瑞第一次从故宫的西华门进宫。故宫西华门是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时进出的宫门,也是当时连接宫城与皇城的重要枢纽。现在普通游客进入故宫游览只能从午门进,神武门出。

截至2105年底,游客们能参观的地方只占故宫总面积的65%,而张瑞要拜访的地方正是位于35%的非开放区内。她走进西华门后左拐,沿红墙一路向北,兜兜转转来到慈宁宫与寿康宫之间的一处小院,院里是一排由红色窗棂和黄色琉璃瓦建成的平房,也是故宫新媒体团队的办公场所。

接待张瑞的人就是故宫首款官方APP项目的负责人庄颖,后来张瑞又在这里认识了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的负责人于壮。于壮所在的小组成立之初负责故宫官方网站的建设与维护,随着互联网技术革新,数字展示一组里的年轻人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转变,近几年故宫新推出的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各类APP都由包括于壮在内的10人团队完成。

32岁的庄颖记得,2008年自己进宫的时候,这个部门的平均年龄是27岁,此后几年间,更多的应届生来到宫墙之内,这个部门也成为故宫里年轻人最聚集的部门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由文化部主管,是副部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群玩转新媒体的年轻人在体制内也都有自己对应的级别。比如于壮的职务是科长,但在平时工作中,下属们却很少直接喊他“科长”。生活在故宫里的新媒体人并不习惯体制内的称呼。庄颖对《博客天下》强调:“我们跟外面互联网公司里宽松、随意的工作氛围没有区别。”

但如果你足够细心,还是能够看出宫墙内外的细微差别。在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的宫殿内工作,这群追求潮流的年轻人也备受传统文化浸染。

他们会把进入故宫工作简称为“进宫”,平时他们提到故宫时都称“我宫”。他们也看热播的清宫剧,但与普通观众不同的是,很多时候他们会指着荧屏上的《甄嬛传》吐槽:“按照清宫的规矩,雍正不可能是这种生活方式啊!还有这衣服穿得都不对!”

2008年,庄颖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文化专业硕士毕业,当时她的大多数同学都进了外企,而当她向别人提及自己要去故宫工作的时候,对方第一反应往往是:你一个学英语的毕业生去故宫那种地方能干什么?庄颖说,参加故宫面试当天,她走进西华门的一刹那,就闻到了百年古建筑特有的味道,“那一刻我就认定了故宫是我最向往的工作。”

刚进宫的时候,庄颖25岁。她的主要工作是故宫网站的英文编辑,每天的工作任务是要把故宫的藏品说明等资料翻译成英文,同时还负责故宫的一些外事接待工作。

工作上的变化发生在2012年前后。当时,她所在的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的年轻人们一面自己玩APP,一面开始考虑是不是也要到这个新鲜的平台上来做故宫的形象推广和观众服务。庄颖发现,大多数的年轻人根本不会到故宫网站上去浏览,他们更习惯使用手机来了解这个世界,所以“用户在哪儿,我们就去哪儿”。

俘获新用户的心只是故宫里的年轻人决定做新媒体的部分原因,更深层次的动力是他们渴望还原故宫作为“博物馆的本质”。

已经在故宫工作12年的于壮有他自己对故宫的观察:“很多游客来到故宫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古代建筑,逛逛御花园,瞧瞧皇帝主政和睡觉的地方,很快就出去了。他们很少会关注到深宫里还珍藏有稀世珍宝。”

据故宫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故宫收藏了现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尽管现在这座由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修建的宫殿每年都会开放很多线下的常设展览和特殊主题展览,但与故宫馆藏总量相比,能够在线下展出的藏品显得微不足道。

一个例证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清明上河图》,它每展出一次后,就要“睡三年”。故宫制定这项规定的理由是“纸寿千年”,意思是纸张的寿命有限,即便每次展览保护工作做得再好,纸张每次展开也都是会有摩擦的,为了不被疲劳地使用,必须在每次展出之后让这些名画充分地休息。据媒体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就因为《清明上河图》没“睡”够,故宫没给这个“面子”。

于是,于壮设想,或许开发移动应用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线下产品展览的难处。

初尝甜头

2012年1月初,故宫来了新院长单霁翔。这位新来的院长开始大刀阔斧地对故宫进行改革,这项复杂的改革计划细致到包括屋顶上不能有草、地面不能有垃圾这种小事。这位新来的院长对故宫新媒体团队提出的要求是:“故宫博物院要向世界四大博物馆看齐”。(世界四大博物馆分别是: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在新院长的支持下,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的年轻人决定开发故宫的新媒体产品。此后,他们的想法逐步形成一份文字提案,并向上层层汇报。故宫博物院的主管领导给这群年轻人的意见是,“支持,但要谨慎行事”。

庄颖幸运地成为故宫第一款APP的负责人。2015年4月12日,在北京侨福芳草地的咖啡厅里,庄颖对《博客天下》记者回忆,为什么是她成为故宫第一款APP的负责人,她认为:“可能他们觉得我是互联网产品的深度用户吧,我平时上网也上得很凶。”

2012年开始负责故宫第一款APP项目时,庄颖刚来故宫不到4年。她报给领导的APP初步方案是从“小切口”入手,一款APP仅深入表现故宫的一件藏品。

张瑞和柠檬岛最终确定了以《十二美人图》作为这款APP的主要内容,这件现存于故宫的藏品内容是雍亲王胤祯在圆明园居住时的12幅屏风,作品以单幅绘单人的形式,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闲适生活的情景。

2012年,当时国内已经有一些博物馆尝试过开发类似的移动应用产品。“最大的压力来源于人家已经有了,你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故宫在博物馆界的地位,在它的数字化表现这块也是应该有所体现的。’故宫出品’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下边的东西要对得起这四个字。”庄颖说。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工作,2013年5月,故宫官方出品的首款APP《胤祯美人图》正式在App Store上线,两周后,这款APP下载量便超过20万。2013年年末,这款iPad应用入选APP Store2013年度精选中国区优秀APP。

初战告捷,故宫新媒体团队里的年轻人又陆续研发了多款涉及藏品展示和儿童益智教育的APP,包括《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等。

一款适合9-11岁儿童玩的益智教育游戏《皇帝的一天》上线后,网友大呼“好萌”,但于壮更看重的是,作为一款针对孩子的应用,如何在让孩子们爱玩的同时,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功能,此外还要避免说教。“我想’萌’只是故宫新媒体形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故宫新媒体团队的产品也不能一直就这么卖萌下去,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

为了提高自己对故宫文化的了解,庄颖每周会抽出两天时间专门去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两次满文课,她现在的满文已经达到了中级水平,有时候,她还会在微信朋友圈里晒晒学习成果,比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用满语怎么说。长期以来在故宫内的文化浸染,让他们非常清楚故宫“是什么”和“有什么”。

《每日故宫》的新尝试

2014年年初,张瑞再次收到了来自庄颖的邀约,此前已经在新媒体产品开发上尝到甜头的故宫新媒体团队打算做一款与他们此前开发的应用都有所不同的新东西。

此前故宫出品的几个APP都只有iPad版,至少要占用上百兆的存储空间,除了《皇帝的一天》是儿童益智类游戏外,其他几款均为欣赏类APP。这一次庄颖告诉张瑞,故宫想做一个手机端发布的工具类应用,并且希望它能够长期留在用户手机里,不仅好看还要实用。

最终的方案是做一款名叫《每日故宫》的日历产品,每天展示一件故宫的藏品,同时拥有记事等附加功能。

尽管故宫内有180万件藏品,但对故宫新媒体团队而言,每天要从中选出一件放到《每日故宫》上来展示,仍然是一件颇为头疼的事情。在挑选展出的文物时,庄颖的原则是,选中的藏品既要非常有价值,同时还要适合放到手机上做视觉呈现。

“有些画卷虽然视觉效果非常有冲击力,但我们认为它可能在绘画技法上没有什么突破,艺术价值不高,就不会选择把它放到APP上,另外还有一些文物价值非常高的藏品比如石鼓,拍成照片却毫无美感,也不能入选。”

好项目同样需要好的营销手段。2014年8月,一组名叫“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图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图片以《雍正行乐图》为基础,让图中雍正帝抚琴、搏斗和垂钓等场景动了起来,再配合轻松活泼的文字说明,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烈评论,也让故宫一下子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

《每日故宫》上线后,仅在App Store上就收到了800多条评价,来自用户的反馈除了带给庄颖激励,也有让她感到委屈的时候。2015年春节期间放假在家的庄颖看到,一位网友在APP Store里《每日故宫》页面下留言:“一看就是事业单位吃饱饭不做事的人干的。”这位女孩随后在自己的《每日故宫》APP随笔里感慨:“尽管身经百战,但心里居然还是小小万马奔腾了一下。”

2015年1月,故宫院长单霁翔在一次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概括了故宫这座古老博物馆在新媒体世界里的斩获:“截至2014年8月,故宫博物院共设计研发文化产品6746种。除了实体产品之外,文化创意产品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故宫的新媒体和数字化建设。”

于壮说,今后故宫的APP肯定还会持续做下去,但也许不会再像以往那样短时间内推出好几款产品,会慢下脚步去想一想今后的方向,他希望为故宫建立一个数字社区,让用户沉淀下来。“用户登录社区平台后能够获取各种各样的服务,可以去商城,可以下载APP,也可以查看资料。”

在国外,类似故宫的博物馆七成收入来源于文化创意产品,三成依靠门票,而在2013年以前,故宫博物院还正好相反,七八成收入仍然依靠门票。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变化。

在淘宝上,名叫“故宫淘宝 来自故宫的礼物”网店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皇冠等级、关注人数19.3万、好评率超过99.22%的优质账号,店内售卖着价格为15元的尚方宝剑笔、39元的御前侍卫便签夹、99元的帝后大婚首饰盒和280元的朝珠手串等超过100种反映故宫主题的文创产品,其中一款龙袍图案的iPhone手机壳在2015年4月份的销量达到“1873笔”。新媒体让这座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的宫殿在商业领域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晋良子 博客天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