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的一夜狂欢.动画寓言的三重内涵

新浪热点
昨晚8点多,我正在一个文史群里瞎聊。群里忽然冒出消息,说《疯狂动物城》4号上映。我查了一下邻近的影院,发现9点多就有一场。就冲着《超能陆战队》中萌出一脸血的大白,我也不能错过同一班底做出的新动画。我立即冲向电影院,窝在软布椅子上等着进入动画世界。
电影结束时已是深夜。影院中的观众都不愿离开,坐在椅子上听着片尾曲“Try Everything”,随着超强的节奏摇头晃脑。我沉浸在相同的气氛中,不断回味着电影带来的震撼。这部电影有近年来成功动画的因素:《冰川时代》的搞笑,《驯龙高手》的成长,《超能陆战队》的治愈。但《疯狂动物城》又如此不同。它在逗着孩子们大笑的同时,却让成年人沉思。短短两个小时内,电影不但用完整的世界观影射现实,还借着连续反转的剧情挑战观众的伦理观,从而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动画“傻白甜”的传统套路。
我因此对这部即将在北美和中国上映的电影充满期待。单单靠那些好笑的动物,《疯狂动物城》肯定能在票房上大有斩获。但我更好奇的是,电影的内涵会给引发怎样的辩论,以及这部电影会否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值得在观影中留意。
1. 动物托邦
坦白来说,《疯狂动物城》的译名不算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最差的。毕竟,还有《黄金三镖客》、《刺激1995》、《美食总动员》等译名界的奇葩垫底。但“疯狂动物园”抹杀了英文名“Zootopia”中重要的隐含信息。在英文名中,“zoo”是动物园的意思,“topia”是希腊文中“地方”的词根。这个希腊词根经常出现在一个英文词中:utopia,即“乌托邦”。因此,电影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动物托邦”。

动物托邦
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乌托邦”源于十六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的同名著作。在那本书中,摩尔虚构了一个拥有完美社会体制的小岛,不但废除私有制,而且实现了人人平等。在理想制度的保护下,小岛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现实社会中的贫困与罪恶也不存在于这个小岛。由于摩尔在英国政坛的特殊身份,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极大的关注。作为国王亨利八世的好友,摩尔是宫中的红人,对英国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时的英国刚结束内战,就又陷入宗教冲突。美好又和平的乌托邦很吸引民众。但亨利八世只想着如何加强王权,摩尔的政治理想显得刺耳。于是,当摩尔反对亨利八世领导英国教会时,愤怒的国王处决了自己的这位好友。
摩尔去世后,他的理想社会理念留存了下来。但很多数人对“乌托邦”充满怀疑。无论是坐在等级制度顶端的封建王室,还是掌握着社会财富的资产阶级,都缺乏改变现实的动力,对乌托邦嗤之以鼻。面对这些怀疑,一批社会实践者决定建立自己的乌托邦。参照摩尔的模型,英国商人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公社。然而,这个废除了私有制的公社在两年后失败。如果考察公社的经济基础,它的失败并不奇怪。两年的时间里,公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出,主要依靠欧文自己的财产。这笔财富是欧文在英国的棉纺工厂赚来的。可以说,这个公社的经济基础正是乌托邦理念所反对的东西:工厂中的雇佣制、棉花地里的奴隶制、国际贸易中的殖民主义。公社的失败可以预见。

欧文设想中的公社
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并不会轻易结束。在工业化的重压下,“乌托邦”理想作为对冷酷资本的反击,在20世纪复活。苏联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更为宏大的社会实验,用计划经济全面取代市场经济。这场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苏联以集体化经济为基础,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二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是在苏联的巅峰年代,反乌托邦理念抬头。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动物农场》中,同样用动物来寓言政治。领导革命的猪们掌握了权力。于是,原本朝着平等目标进发的动物农场衍生出新的等级。正如《动物农场》的预言,苏联的行政渐渐官僚化,经济也一步步僵化。苏联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解体。
《疯狂动物园》中的“动物托邦”也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动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动物托邦”究竟是鼓励性的“乌托邦”,还是讽刺性的“反乌托邦”,这是从电影名字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的第一重内涵。
2. 成人爱童话
《疯狂的动物园》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相反,电影从一开始,就刻意影射现实。在最典型的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小朋友们看到银幕上的憨厚树懒开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观众脸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树懒还要差劲。除了这样的细节,电影的主题物种冲突,也对应美国当下的种族冲突。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 同样,美国也存在严重的种族偏见,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就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主义态度。可以说,《疯狂的动物园》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
寓言号称“成人的童话”,往往用比喻来描述社会和人性。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表面上是一个神怪故事,但内在同样是一个寓言。猴王独立而能干,敢于大闹天宫,推翻天庭秩序,经常被后世看做造反精神的一个体现。猪八戒不但懒惰怯懦,且贪于女色,象征人性的弱点。寓言的间接比喻就像是留给读者的一个小谜题,任由读者自行发挥。就讽刺现实的目的来说,寓言更能网罗听众,效果往往好于直接的抨击。《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因为鸡蛋应该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争执不休。这个看似荒谬的情节,正好讽刺了因细小差别而大打出手的教派之争。《疯狂的动物园》也借着动物城的罪案调查,讽喻民主选举和传媒的伪善。
寓言用比喻抽离现实,但也容易造成模糊性。许多寓言故事其实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解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中,促织向蚂蚁借米,蚂蚁却嘲笑促织只知在夏天唱歌,活该挨饿。从道德教化的意义上来看,这个故事是在讲辛勤劳动的重要性。但如果把蚂蚁当做物质生产者,把促织当做文化创作者,那蚂蚁的嘲笑可以看做物质生产者的傲慢,而促织则是万千悲催的寒士。顺着或逆着脸谱化的寓言形象来解读,是造成了寓言两面性的原因。如果顺着脸谱,蚂蚁代表勤劳。如果逆着脸谱,蚂蚁则是物质占有者。同一个故事有了两种涵义。
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常常用狮子和豺狼表示统治者,用狐狸和蛇象征狡猾与邪恶的人。但《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正是这种脸谱化的解读。电影中到处都是脸谱化的动物,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动物的真实性格总是背离对应的脸谱。本应胆小的兔子却勇敢热血,本应狡猾的狐狸却善良真诚。体形渺小的动物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动物却是小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是电影的第二重深意。
3. 文化改变世界
在电影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举行了一场演唱会。超级巨星羚羊在台上唱了一首“尝试一切”(Try Everything)。这首歌正符合画外音在说明的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但这不应是物种间的鸿沟。想要跨越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伴随着音乐,不同动物在舞台下携手起舞。迪斯尼电影标志性的欢乐嘉年华气氛终于在这场一夜狂欢中回归。导演选择了文化性的歌手来作为消弭裂痕的最终手段,看似是一个有些牵强答案,却并非没有先例。

羚羊歌手
19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越战等问题,美国的发民间运动达到高潮,社会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来自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美国掀起一股和平风。歌曲《黄色潜水艇》就描述了一个近乎乌托邦的潜水艇,人们在其中自由而快乐的航行。在披头士乐队解散后,主唱约翰·列侬更是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他的《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超过十万的学生聚集在华盛顿,高声齐唱这首歌: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说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次反战运动让尼克松政府压力巨大,最终促成了美国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无疑是反战思想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一个案例。列侬的文化力量是借着现代的传媒手段获得的。《疯狂动物城》中的羚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
其实除了歌曲,电影也可以包含改变世界的力量。1993年的电影《费城故事》就毫不避讳的讨论同性恋人群中的艾滋病问题,批评公众对同性恋人群和艾滋病人群的歧视。电影让汤姆•汉克斯获得他的第一座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但更重要的是,《费城故事》唤醒了想要逃避问题的美国社会。同样,迪士尼在美国大选年推出一部寓言色彩浓烈的《疯狂动物城》,用意并不简单。现在的美国正如六十年代,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恐怖袭击异化了阿拉伯裔族群,经济衰退导致外来移民饱受攻讦。川普在大选中的嚣张,更让少数族裔感到惶恐。在这样的环境下,抱着“种族融合”理念的《疯狂动物园》走上银屏,就像污浊中的一股清风。至于《疯狂动物城》能否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文化符号,是我期待在未来解读的第三重内涵。
原文:《疯狂动物城》的一夜狂欢:动画寓言的三重内涵
作者:Va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