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吞音北京话网上走红折射乡愁?

新浪综合

关注
papi酱教你说“北京话”

来源:北京晚报

几句北京话刷爆朋友圈

这些日子,“吞音”的北京话在互联网上火了,“胸是炒鸡蛋”(即西红柿炒鸡蛋)、“王五井儿”(即王府井)、“装垫儿台”(即中央电视台)等。“原来北京 话这么有趣儿。”争相转发的网友读来会心一笑。同时,一张图片刷屏了社交媒体,图片上有8个北京话发音的词语,即上述几个词以及“西日门”即西直门、“公乳坟儿”即公主坟、“马丫铺”即马家堡等几个地名。随后网友们开始造句:“我看着装垫儿台转播奥运会,吃着胸是炒鸡蛋,倍儿爽。”

一些网友发现,虽然大家生活在北京,但能听到这流利的北京话的场合已经越来越少。很快又有网友制作了“吞音教学”的动画,还分析了北京话吞音的规律。比如三个字的词,中间那个字的发音常常被一带而过,比如拼音中的zh、ch、sh常被吞音成r等。视频后面的评论中,有人表示“这些北京味儿,我都记得,也都会说。”

“北京话专八听力测试”你听得懂吗

“这些北京话的侉 味儿,以前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如今变稀罕了?是我们少见多怪,还是北京话正在消失呢?”

图随便图快导致吞音

据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北京话的张世方教授介绍,吞音的形成,深层原因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任何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一般情况下都有经济性的要求,简单、简便是重要体现,其中吞音就体现了这种简单、简便的需求。

北京话的语速较快,“在发音上出现 寅吃卯粮 的现象,前一个音还没发利索,后一个音就着急忙慌地跟上了。吞音导致合音,如北京话 不用 说 甭 ,其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北京话,其他方言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词语,生命力都很顽强。”张世方教授说。

我的siri进入了北京话模式

吞音北京话近年几乎消失

“实际生活中我感觉到,小时候那会儿,南城这样说话的人偏多,而北城这样说话的偏少。”32岁的李先生说,“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北城相对繁华,社会交际发达。不过,即使在南城现在也很少听到这路北京话了,因为南城也变得很现代化了。”

在他看来,包括吞音在内的很多北京土话,都是在近十多年里慢慢消失的。“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说话习惯开始变了。和外地的同学聊天,稍微说得快一点儿、侉一点儿,他们就听不懂。工作之后,很多朋友、同事都是外地人,说话中当然要避免吞音。”于是,“很多用词习惯、发音习惯都变了,甚至忘记了。我觉得自己已经不会说北京话了。”

刘恺威学说北京话

“吞音并不代表北京文化”

有网友认为,吞音北京话是北京文化遭受冲击后,北京人的思乡之情得不到宣泄的结果。但清华传播学博士、青年相声演员李寅飞认为,这些吞音北京话,虽然令北京人怀念,但并非京味儿之精髓。

他认为吞音说话习惯源于“嘴懒”。“只有胡同串子才那么说话。吞音吃字让北京话丢失了甜润和入耳的熨帖。侯宝林先生说的也是北京话,很入耳,很好听。京派评书从连阔如到王玥波,说话都没有吞音的。”

海绵宝宝中国游登长城 北京话唱响《星期一之歌》

“火了”并不一定代表正确。“葛优的 北京瘫 前一阵子也火,可是那么坐着好看吗?小时候若是那样坐着,我爸就该抽我了。”

此外他认为,吞音的北京话也不能代表典型的北京文化。“不可否认,城墙没了,胡同四合院拆了,鸽哨声也听不见了,北京人难免伤感。说到北京人对故乡的感情,我们就得弄明白, 乡 究竟是什么。北京的文化,本应兼容并蓄,而不应该以市井文化为代表。它在交融混杂中,一步步前行,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包容。这样的土话与这种博大的精神是不符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