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讲述装250个APP网贷 套路贷如何玩套路

新浪热点
从网贷1500元到欠款55万,之间隔了三个月的时间和255个APP的距离。如今现金贷APP已经沦为“网络高利贷”,让很多受害者陷入欠款越来越多和被催债的噩梦中。
2018年11月,故事主人翁王先生因做生意急需一笔资金。这时他收到一条短信:“你缺钱吗?下载APP,资金秒到账……”。

注册完成后,系统显示他可以借1500元钱,他当即点击“借款”,几分钟后就有1050元到账(系统自动扣除450元手续费),借款期为七天。七天后,王先生在APP上还了1500元。还款后,APP显示他的借款额度提高到了2000元,王先生又借款2000元,到账1400元(扣600元手续费),七天后,他还了2000元。
等到今年2月份,他手机上用于借款的APP已达200多个,因为每天要还的钱太多,他制作了表格用于提醒自己每天还款。即使这样,借的钱仍然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到2月22日当天,王先生账面上该还的钱已达到55万元。
根据央行和最高法院对民间借贷的要求,借贷双方约定的年利率不得超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但一些现金贷平台为了规避风险,只要借款一还完就不再显示服务费、逾期费的具体明细,让借款人难以举证维权。
“现金贷”类“套路贷”只是“套路贷”的一种,此外还有“房贷”类“套路贷”、“车贷”类“套路贷”。具体来看,套路手法极为相似。
第一步:发“广告”招揽借款人
通常,贷款机构会在微信群、贴吧、QQ群、微博等各大流量平台打出“诱人”的广告,这一步基本是所有套路方的必备伎俩。
当借款人联系上门以后,贷款机构通常会以无抵押、放款迅速等名目吸引借款人,要求其填写各种资料以评估家庭财产和还款能力,同时留下周边亲友的联系方式,而这往往成为后期催收轮番“轰炸”的骚扰对象。
第二步:设置“套路合同”,产生虚高债权额
贷款方会以“贷款机构、平台”的名义招揽生意,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协议,制造借贷假象。同时以“违约金”、“保证金”、“行业规矩”等名目骗取借款人签订“虚假合同”和“阴阳合同”,甚至包括房产抵押借款、房产买卖委托书等,部分还要求办理公证。
贷款机构一般会将虚高的借款金额转入借款人账户,要求借款人在柜面提现,形成“银行流水与借款合同一致”的证据。但实际上借款人只拿到部分的借款金额,由于虚假的流水和房产抵押证据链充足,导致犯罪团伙在有利的形势下拥有虚高的债权金额。

第三步:制造障碍令其违约
套路贷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让借款人按期偿付本息,而是最终通过利滚利获得车辆和房产。因此为了防止借款者按时还钱,他们会刻意制造一些假象甚至设置还款障碍令其违约,比如通过还款日故意不接电话、系统故障等原由使借款人无法准时按期还款,这样就能借此收取违约金、手续费、高额利息,一步一步侵吞财产。
第四步:帮忙平账、实则债务越滚越多
无论是车贷、房贷、还是其他的套路贷,最后都会让你强制违约,当借款人因第一笔借款违约使债务增多无力偿还债务时,贷款公司往往会假意帮忙介绍或扮演其他公司与其签订合同进行平账,实则是进一步垒高借款金额。同样,第二笔借款会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借款人违约还款,债务金额越滚越多。
第五步:软硬皆施疯狂索债
套路贷的犯罪团伙通常会雇佣两伙人,一伙唱红脸一伙唱白脸软硬皆施。这些人中一部分有高利贷的经历,也有一部分来自社会闲散人员,都想通过赚快钱的方式获得报酬,于是组建团队披上了“正规公司”的外衣进行非法营业。红脸通常打温情牌,使借款人陷入层层套路,而在催收环节,当红脸不奏效时,白脸就会通过骚扰、威胁、恐吓、暴力等方式干扰借款人及亲属的正常生活。同时,贷款方会通过虚假材料提起诉讼,主张所谓的“合法”权益向借款人施压,逼迫其还款甚至移交房屋。
来源:新浪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