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奥斯卡最佳导演阿方索·卡隆的“一封家书”

新浪热点

关注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凭借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外语片等十项提名强势领跑的热门大片《罗马》,最终拿下了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3项大奖。而在《罗马》中身兼导演和摄影的阿方索·卡隆也在本届奥斯卡上一口气拿下了三尊小金人,这也是他继《地心引力》之后第二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罗马》由“墨西哥电影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执导,早在2013年,这位墨西哥国宝级导演拍摄的《地心引力》便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等在内的7项大奖,此番执导的《罗马》更是被业界誉为其导演生涯的又一巅峰之作。

《罗马》是卡隆最私密的一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墨西哥城中一个叫做“罗马”的中产阶级社区,卡隆用黑白调的画面追忆了童年时代抚养他长大的女佣及家庭的一系列变故。这部承载着个人回忆与时代印记的电影是一封专属于卡隆的私人家书,更是一部关于时代流变的宏大史诗。

由于顾虑母语不是西班牙语的摄影师无法身临其境地进行拍摄,卡隆亲自担纲《罗马》的摄影,这也是他第一次为自己的长片掌镜。卡隆直言“电影中90%的场景来自于我的记忆,有些直接,有些则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

《罗马》是墨西哥第九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但却是墨西哥电影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同时这部作品也持续刷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墨西哥连胜的纪录。此前,该片已经获得了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76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多项殊荣。共计118项的提名与获奖也使得《罗马》成为2019年含金量极高的一部影片。

阿方索·卡隆拥有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视角,又有发达国家——美国好莱坞的眼界,而看过他执导的电影你又发现风格无一不足,难以寻找其中的共同逻辑。他幽默地笑笑说,“当我拍完一部电影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去看它了。对我来说,它就像前妻。我们都互相付出了许多,我也爱她,但是之后保持距离,即使爱着也不会再见面了,一切都要往前看。”但他血液中的墨西哥故乡却成了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文化印记。

阿方索·卡隆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身处墨西哥“垮掉的一代”的余波,这种不安全感更贯穿了他的电影生涯。1985年,彼时还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电影系就读的阿方索·卡隆,因为与好友一起拍摄了一部英语对白的短片,而触怒校方。被文化、政治偏见笼罩的学校,显然已经没有卡隆的容身之地。这一年,他被开除了。肄业后的卡隆为了养家糊口,做了一段时间的博物馆行业。因缘巧合,还是被朋友拉进了电影业。很长一段时间里,卡隆混迹在各片场和剧组,多做着副导演的活。

卡隆把《爱在歇斯底里时》带到了多伦多电影节,得到西德尼·波拉克的青睐,受邀到好莱坞拍戏。起初十年,卡隆的好莱坞之路并不平坦。为了糊口,他不得不拍摄自身并不感兴趣的题材。卡隆在为二十世纪福克斯拍摄《远大前程》的过程中十分痛苦,个人意志被剥夺,剪辑权不在自己手里,此时的卡隆一度很丧。

拯救阿方索·卡隆的,还是他心心念念的墨西哥故事。2001年,阿方索·卡隆执导,他和弟弟一同编剧的《衰仔游乐园》不仅在墨西哥本土,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功。离开墨西哥近十年的阿方索·卡隆,其实一直用最深沉的目光关切着墨西哥社会的变迁。

2014年是卡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凭借《地心引力》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此之后他却停了下来,选择开拍一部低成本、非明星阵容的《罗马》。他说,《地心引力》似他喜爱的“小玩具”,《罗马》则是他的“梦想成真”。如今,《罗马》让他的奥斯卡之梦再度成真。

阿方索·卡隆与吉尔莫·德尔·托罗以及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被冠以“墨西哥三杰”之称,他们三人的成就成为墨西哥的电影之光。

2006年是“墨西哥三杰”集体爆发的一年。卡隆的《人类之子》、托罗的《潘神的迷宫》以及伊纳里图的《通天塔》,三部作品把他们三位一并推向台前。而2014年,卡隆凭借《地心引力》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奇迹般地开启了“三杰”的奥斯卡最佳导演之旅。

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撑也为人津津乐道。托罗为《地心引力》贡献了几分钟镜头,卡隆和伊纳里图参与制作了托罗《环太平洋》的部分内容,卡隆和托罗还是伊纳里图《美错》的制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