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新浪热点
2019年8月21日上午10点,应北京如学传媒有限公司之邀,国家一级作家雪漠与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姚建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江凯副教授,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综合部主管经理高洁,做客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英文简称BIBF),进行了一场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的对谈,围绕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推广、海外影响力、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了交流。
作家雪漠今年四月出版了新作《堂吉诃德在北美》。该书是围绕作者在北美四十多天实地考察的经历,思考中西方文化异同而写作的观察笔记。作家雪漠考察北美的初衷是把中华文明传播到更广的世界范围,他认为中华文明极高的智慧,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和平,带来一种共同命运之和谐。雪漠作品中有很多和平、和谐、包容、和而不同的智慧。他将这些介绍给世界时,有点像唐吉坷德跟风车打仗,因为这个时代是充满欲望的时代,尤其在西方更是如此,所以这种梦想显得有些滑稽,但这本书代表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点梦想。该书中的“传播偈”,反映了作家对于当代文化传播的思考,其中提到文学与文化要扎根中国,立足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雪漠的代表作《大漠祭》《猎原》《白虎关》,已由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成英文,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西夏咒》《无死的金刚心》《世界是心的倒影》《让心属于你自己》等文学和文化作品也已由不同的翻译家翻译完成,并将参展今年十月的法兰克福书展,雪漠作品将陆续走向海外。
姚建彬教授曾出版过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他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节奏的加快,无论是在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中,还是在中外作家之间、作家与翻译家之间、作家与文学经纪人之间,都逐渐呈现出中外文学交流的良性互动格局。中国作家在域外相继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纽曼华语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等文学大奖,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分量,激发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兴趣,是中外文学交流、对话形成良性格局的最好明证。尽管作家不是为了在国外获奖而写作,然而他们的创作成就,作品的艺术魅力,书写人类共通主题的本领,是可以联通世界的。
同时姚建彬教授也认为,与我们本土极为活跃的文学创作、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相比,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总体上并不尽如人意。文学认知的差异、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因素,翻译或许是制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最大瓶颈之一。姚建彬教授期待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形成合力,在彰显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同时,为丰富并发展世界文学,作出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刘江凯副教授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正在不断历史化和国际化,在这样一个整体格局中去观察当代文学创作及其研究,也许我们正处于某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但与此同时,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整体上很边缘化,影响力十分有限。当代作家的海外影响除了自身的创作实力外,还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和接受国的文化特点有关系,比如美国和德国对于外国文学的接受差别就很大。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地理特征方面会形成两个中心圈。一个是发达的欧美文化圈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另一个是东亚文化圈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相应的会形成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另一个基本的翻译规律,即只要在英、法、德三个语种获得成功的作品,也很容易在其他语种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英语往往并非是翻译最早、最多的语种,而法语、日语甚至近年来越南语和韩语呈现后来居上之势。在这一总体格局中,作家又会形成各自的传播特点。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综合部主管经理高洁,介绍了中国“走出去”的概况。高洁坦言,在我国国力增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个别国家对我国文化产品的忌惮甚至排斥,对文化“走出去”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要选定合适的产品,制定正确的输出策略。
在高洁看来,出版“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虽然进入西方市场有困难,但要保持谨慎乐观的心态,“走出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单个项目的成功并不是整个事业的成功,依然会遇到选题失败、营销失败的情况。尽管如此,对于出版“走出去”,高洁依然充满信心,“未来3年,我们计划输出至少近百个中文原创类型文学项目,除英文版外,涉及各类小语种版本,包括主要欧洲国家语言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我们的目标是,在国际知名幻想、类型文学奖获提名甚至获奖,被海外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深入报道,走进主流读者群体,讲述中国故事,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对于作家雪漠作品所体现的中国西部文学和中国文化,三位专家均表示了高度的认可,认为以雪漠作品为代表的新一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将步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