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蒸馒头的故事
作者:林歌
蒸馒头的故事
豫东乡村过年的时候,依然保存着蒸馒头、炸丸子的传统。
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很神圣的仪式,绝对不容亵渎。
所以,蒸馒头、炸丸子前后,就会有很多忌讳。在这一天,不能随便去别人家串门,不能在锅灶边风言风语,最忌讳说一些鬼神之类的怪话,否则,就会出现很灵异的事情。
比如,馒头出锅的时候,会无缘无故地出现被人捏过的手指头印,缩成一团。
我就曾经亲眼见过,出锅的时候,一大龙体鲜活的大馒头,嗖的一下,缩成了一个死面团,坚硬如铁,犹如鬼神光临过。
这个情形,我们称之为鬼捏馍。
这是很不好的征兆。
用来破解的办法,就是放到灶火里使劲烧,一直烧到它恢复原来的形状为止。
有时候,也会出现另外一种状况。
那就是,在刚刚出锅的馒头正中心,出现一个鲜红的小点儿,就像是被人故意点上去的。
这种迹象,则被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说明家里有神灵在佑护,来年会风调雨顺、万事大吉。
我一个发小,不信邪,平日里最喜欢胡言乱语。
有一次,他们家炸丸子的时候,他就站在油锅边,做鬼脸不停地喊,小鬼喝油,小鬼喝油。
结果话音刚落,他们家满满的一锅热油,瞬息不见了踪影。
——就是这么神奇。
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的科学现象,是由于室内外温差等自然现象造成的,但我仍然坚持这是由于某些不可言传的神秘力量,在暗中操控着这一切。
起码,这样可以为我们日渐缺乏的年味儿增添一丝神秘传统的气息。
蒸馒头之所以蒙上如此神秘的气息,我觉得跟它的产生有关。
它产生的具体年代不详,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将其起源给了诸葛亮。
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横渡泸水时,狂风大作,将士不得过。
当地人跟丞相说,水神作恶,为祸四方,必须用人头进行祭祀才行。
诸葛亮不信鬼神之说,但将士们信呐,所以,他为了安众将士的心,便用和面,里面塞上牛羊肉馅儿做成圆形脑袋状,祭祀河神。
也不知道是诸葛亮带去的厨师厨艺太好,做出的馒头很香,还是河神吃腻了生肉,想换换口味还是怎么着,居然被糊弄过去了,随手一挥,散了云撤了雾,实践恢复宁静,让蜀军将士安全渡了河。
然后,这种就好吃、又能辟邪的新式面食,就在诸葛丞相的强大光环加持下,流传开来。
当时我看到这段的时候,一脸懵逼,这不是……肉包子吗?怎么成了馒头?
这个困惑也一直陪伴着我读韩寒小说的整个青少年阶段。
看完《三国演义》的那个暑假,我正式结束初中生活,开始到县城去上高中。
上高中的那年,正式新概念作文大行其道的时候。
我跟韩寒同一年,所以,我的高中轨迹跟他基本上保持一致。
他曾在《萌芽》杂志上发了个中篇——《小镇生活》,里面的主人翁大佑,最喜欢小镇上的馒头,它馅儿大皮儿薄汁儿多,大佑对其赞不绝口。
后来,韩寒又出版了《一座城池》,里面仍然有一段写“我”和王超、建叔吃馒头的轶事。
说王超去买早餐,弄了很多馒头回来。
几个人狼吞虎咽,吃一个是红豆馅儿的,再吃还是红豆馅儿的,然后自我安慰,今天是个好兆头,所有的红豆馅儿都让自己赶上了,后来实在吃腻了,想吃个肉馅儿的,结果王超说,自己买的全部都是红豆馅儿的。
看完之后,就跟当初看《三国演义》一样的懵逼,丫吃的根本就是包子好吧,什么馒头呀?
后来互联网日渐发达,又逐渐认识了一些南方的朋友,才赫然明白,南方和北方关于馒头、包子的叫法儿,完全是相反的。
豫东地区发展相对较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处于贫困地带,除了刚刚麦收完的那几个月,能够吃上馒头的机会,也就是春节了。
对我们的父辈,馒头便是珍馐美食的象征。
说个我们的父辈关于馒头的小故事。
某个邻居家当时做了一锅馒头,我父亲的某个小伙伴就拿了一个出来,给几个好哥们儿分享,一人一块,躲在某个角落里,进行了一场“海天盛筵”。
天渐渐黑了,他们几个小伙伴意犹未尽,只见某个小伙伴以极其虔诚的姿态趴在地上找来找去。
于是,就问他找什么呢?
答曰:刚刚有个馍花掉了,好大的馍花,要找出来吃掉。
场面搞笑至极,但仔细想想,又心酸得让人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