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4名专业人员 为何没能走出哀牢山?

一周多时间,一场举国关注、牵动人心的救援,却没能等来生命奇迹。4名年轻退伍军人且有相应专业野外生存技能的地质调查员,为何无一幸存?哀牢山,是否真如它名字一样凶险?

3人和1人分散在两处!

搜救细节披露

11月22日12时,根据普洱市失联人员搜救联合指挥部通报: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失联,经全力搜救,已全部找到,均无生命体征。

此次在哀牢山失联的4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人员为张金榜、杨敏、张瑜、刘宇。4名失联者中,年龄最大的为32岁,最小的仅25岁,进入地调队伍前,均曾服役于武警黄金部队。他们供职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是一支精锐的地质调查队伍。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首批救援队于11月22日0时32分到达发现地点,迅速将3名失联人员遗体向接应点转移。同时,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地毯式搜索,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

记者从镇沅县搜救指挥部获悉,4名失联遇难的地调人员携带的作业工具包括RTK,森林罗盘,2把工兵铲,3把砍刀,油漆,排笔,树牌,卷尺,皮尺,钉子,一次性雨衣,1个2万毫安充电宝,1矿泉水瓶汽油。

据介绍,由于驾驶员何映颖担心他们晚上下不了山,因此从备用油桶里给他们倒了1矿泉水瓶汽油,供生火取暖、防野兽、稀释油漆用。

4名失联遇难人员携带的补给包括:水和食物方面,2包蛋黄派、4个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有恭贺新禧、娇子、软云等约1天半的口粮。

张瑜背了1个装吃的和作业工具的迷彩大包,张金榜背了1个盛有罗盘、平板的灰色蓝色双肩包。穿的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4名人员的遇难为哀牢山笼上了一层阴霾。哀牢山,是否真如它名字一样凶险?

据了解,此次事发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是全国最大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5.1%,最高海拔3156.9米。

村民介绍,哀牢山山高林密,山里面有蛇,还有黑熊野猪等野兽,即便是当地村民也很少进入哀牢山深处。地调队员进山的那几天,天气不好,雾气大。在14日和15日,还有陆续的降雨。雨水,让哀牢山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哀牢山站现在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年已五旬的杨效东教授是副站长。杨教授介绍,进入这里,和《侏罗纪公园》里原始森林一个样。进到林子,明明外面的阳光很好,但密林深处光线不好,尤其雨天不容易看清路。一旦进到林子里,看不到周围的环境,人容易失去方向感,就会迷失。黑暗中还会有树枝、溪流、深沟的拦阻。最危险的,是大树上的枯枝,风一吹,就砸下来。

除此以外,哀牢山气候也十分复杂。从山顶到山麓就有6种气候模式,跨越了寒温带气候和南亚热带气候。有时候有信号,有时候没有信号,别说是外来的人,就算是本地人也有可能因此迷路。

经验丰富的地质人员

为何迷失哀牢山?

此次4名罹难者,都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地质人员,况且都还当过兵,按理说应该经验丰富。原本计划只一天的进山作业,为何却迷失大山?这成为了众多网友的疑问。

多名医院医生及资深山地救援队队员告诉记者,哀牢山4人遇险的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温。失温,是指在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下,如潮湿寒冷大风天气下,身体产热的速度赶不上热量丢失的速度,导致核心的体温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22日发生的“甘肃白银马拉松”事件中,同样也是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气温骤降,导致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最终共造成21人遇难。

除了失温这一致命因素,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表示,恶劣的气候也是一大影响。14日到16日持续降雨,气温下降且大雾弥漫,能见度非常低,可能导致失联人员方位判断失误。

况且,这一片区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迷路现象,失联人员在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很难走出去,并且复杂的地形可能也会导致失联人员有受伤情况。再加上队员们有雨具、帐篷、干粮和饮水等携带不足的情况,雨披也不足以抵挡寒冷,综合因素作用下,他们才在寻路+失温的情况下遭遇了不测。

上述救援专业人士提醒称,他所在的队伍平时搜救过程中时常遇到经验不足的驴友或大学生被困在山中,从这次的事故看来,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在山中遭遇不测。至于RTK设备为何一直没有打开,王宇推断,如果此消息属实,没有电或没有信号的可能性比较大。

装备没起作用?

为何4名遇难人员随身定位仪均未开机?

此次事故中还有一个关注的焦点:4名队员失联后,7天里当地出动数千人次进山搜索均未发现。有朋友提出疑问:我们的地质队员没有携带GPS设备吗?为什么没起作用?

哀牢山卫星地图

据悉,这4位地质队员进山勘测森林资源的任务之一就是发送定位信息,并且他们携带的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RTK定位设备,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比普通民用GPS和北斗终端设备要先进得多。但是,队员们并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打开设备发送信号,7天来也没有检测到设备开机。

地质队员携带了RTK定位设备

既然地质队员携带了精度更高的定位设备,为什么还会失联多天?

救援搜索地图

从参与救援行动的搜救队员反馈的消息证实,哀牢山腹地山高林密,大多数地方被高大的树木覆盖,山间浓雾弥漫,好几天下大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北斗卫星还是GPS卫星的信号都被遮挡,你很难依靠定位终端发送信息。但从搜救画面看,山林中并不是完全看不见天,如果找到稍开阔的地方还是可以搜到卫星信号的。

搜救人员在哀牢山腹地搜救失联者

RTK展开工作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要有通讯信号,但这个通讯信号是RTK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短距离通信,不需要手机通信基站参与。4名地质队员失踪区域有没有手机信号尚不得而知,但据此前在当地参与扶贫工作的人说,深山里是没有手机信号的。也就是说,地质队员需要到达有手机信号的位置才可能与外界进行通信联络。

普通手机和卫星电话的信号都不好

因此,4名地质队员可能是在到达约定地点之前就遇到了麻烦,由于山高林密,他们偏离了正常的行进路线。并且哀牢山腹地有许多悬崖沟壑,还有熊、蛇等野生动物出没,如果RTK设备摔坏、便携式北斗设备又搜不到卫星,队员们就被困在了山中。总之,哀牢山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地形地貌环境等都非常复杂,因此在这种《侏罗纪公园》般的原始森林里开展调查统计工作本就是一种“挑战”。

目前,搜救人员正在开展转移工作,4人遇难的具体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来源:人民微看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