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靓蕾最新发文后,这一幕太恶心!

圈内
来源:她刊
临近年末,王力宏事件闹得沸反盈天。
前几天,李靓蕾终于再度发文,主动为这次事件画一个句号。

作为近几年明星婚变事件优秀文案典例(那篇对煤气灯操纵的心理学科普,还被陈迪赞为做公益),李姐的行文依旧是一针见血,进退有度。
对这个事件后期的所有争议,她都敏锐捕捉,一一回应。
包括后期的几个争议:
为什么要把家丑外扬;
是不是拿了房子就不告;
牵扯了娱乐圈里众多的“好朋友”……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篇原文,她姐在此不赘述。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她姐今天想聊的,是王力宏这件事后期的诡异舆论转向——
不就是钱没讹够,想利用网友要钱吗?

很奇怪,似乎女性“提钱即心机”。
而过往,在所有此类男方有道德、甚至法律过错的事件里。
无论男方错得多离谱,最终都会以女方“钱没谈拢”收尾,变成各打五十大板。
包括之前的吴XX事件。
世道变了
出来讹钱的没讹到
反而变英雄了?

可,如李靓蕾这般,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家底的女性,提出自己的正当诉求,都要先打出“我不是为了要钱”的免死金牌时。
且即便如此,她依然要与这种指责她就是为了要钱的的舆论周旋时。
普通女性又当如何?
在她姐看来——
如今这种“提钱即心机”的迷思,已经成了每个受害女性发声求助的绝对门槛。

可悲的是,这是连发声教科书李靓蕾,都无法彻底扭转的一种,顽固如牛皮癣的社会潜意识。
即便李靓蕾在此次舆论风波中,五次三番地声明,自己不是为了要钱。
但针对她的攻击,似乎始终围绕“钱”。
且大概分以下三个方向。
一、李靓蕾在美国打离婚官司时,已经分到了1.5亿、每月21万的生活费,还保有了原来的工作人员和18年的豪宅居住权,她一点都不可怜。
二、她这次闹就是在美国钱没分够,要把王力宏和母亲名下的豪宅也搞到手。
三、穷人为什么要共情富太太。我比李靓蕾懂事多了,哪怕给我李靓蕾十分之一的条件,我立马乖乖闭嘴生娃,见好就收,李靓蕾就是贪得无厌。

而其实,无论那种论调,细究起来都站不住脚。
首先,虽然她姐并不主张女性在婚姻里不谈钱。
但李靓蕾这次“闹”还真不是为了要钱。
从结果来说。
李靓蕾已经回应过,她并没有接受9000万的豪宅的赠予。
这次发声之后,她得到的依旧是此前在美国离婚时得到的财产。

从动机来说。
李靓蕾从第一次发文就说明了自己发声的直接原因:为了名誉。
两人第一次官宣离婚时,媒体猜测的离婚原因,过错基本都推在李靓蕾头上,说她不懂处理婆媳关系,以及想要控制王力宏的事业。


对此王力宏哄骗她不处理就是最好的回应,李靓蕾接受了。
而当媒体怀疑他出轨,他却立马为自己公关。

这种心寒不难理解。
试想明明是丈夫失责导致婚姻破裂,结果在他的引导下外界全在指责你没尽妻职导致离婚,你憋不憋屈?

“你的十字架我不会再帮你背了。”
这句话鲜明而沉重,但有人永远会为了印证自己的预设而选择性地去忽略某些事实性的细节。
再是1.5亿的资产以及21万的生活费。
对于普通人来说的确是个天文数字。
但是“她钱那么多了不用你操心”,倒有一种被钱唬住无法客观看待问题的狭隘。
直接拿普通人的财产规模代入明星家事看问题没有意义,因为以普通人的圈层不可能嫁得了王力宏。
普通人会遇到的,有可能是财产规模缩小版、但性质相同的“王力宏”——
对待一个尽忠尽职,五年生三娃,兼顾生育机器、保姆、老师、司机、家务总管、伴侣、特助等工作的妻子。
丈夫作为过错方出轨离婚,他只愿意给你大概三十分之一的财产。


而这三十分之一的财产,还是你在婚姻中通过给他工作,共同投资经营得到的工资。
并非他作为过错方给你的离婚补偿。

你本人的赡养费他一毛没给,只给你每个月孩子们生活费和教育费。(也就是所谓的每月21万)

对于普通人来说,透过数字看钱的性质才有客观讨论的前提。
执着于巨额数字看巨星婚姻并没有意义,反倒会被仇富心理扰乱了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
而我们在巨星婚变里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是舆论对在离婚中谈钱的女性,并不友好。

坦白说,李靓蕾这次发声,她姐最不欣赏的地方反倒正是——
她没要钱。
更确切地说,是她没为自己要钱。
不是婚前就在自己名下的1.5亿,也不是三个孩子的赡养费。
而是,她与王力宏8年婚姻里,她为此付出的精力、时间、母体损伤以及转型全职太太的机会成本,她得到了‘零补偿’。
她姐虽不欣赏,但却能理解。
能理解,反更觉得无奈。
有人说李靓蕾心机重,深知如果提要钱,那就绝对无法得到舆论支持。
先不论李靓蕾心机重不重,以及一个成年女性是不是要足够蠢才值得被支持。
这种女性在离婚中,提到为自己要钱就得不到支持的舆论倾向,不正是我们应该去反对的吗?
离婚女性该不该为自己要钱?
太该了。
尤其是婚后辞职,选择成为全职太太的女性。
因为结婚生育,以及婚后的家务劳动,要求一个女性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
先说生育会带来的一系列身体损伤,身材走形还是最轻的,漏尿、妊娠纹、子宫和膀胱脱垂等等妇科疾病。
有些后遗症不通过手术,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治愈。

再是母职惩罚。
生孩养孩本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工作,但选择成为母亲的女性,得到的不是褒赏。
而是职业生涯的半毁灭式断送,薪资减少、无法进入核心岗位、甚至根本难以就业。
对于高学历、有工作能力的女性而言,成为母亲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比她们想象中的要惊人得多。

最后是家务劳动,即所谓的“相夫教子”。
在长期的文化语境里,家务劳动一直被认为是“被养”的轻快活,其实它名目繁杂,且工作时间几乎是全天。
这是社会上所有工作都不可能有的霸王条款。
没有确定的工作范围也没有劳动时间上限,这点是非常可怕的。
这等于女性的工作强度和权利完全听凭夫家要求。


如同李靓蕾这样的巨星媳妇,婚后的工作几乎涵盖了保姆、老师、司机、家务总管、特助……工作强度并不亚于真正意义上的工作。
更甚的是,一般工作有下班,全职主妇的上班时间是24小时。
且因为丈夫的要求,李靓蕾甚至连自己的私域空间都无法拥有,被王力宏在家里安装监视器。
她无法提出异议,提出异议也不被接受和执行。

除了时间和精力,相夫教子对于人的摧残还在于精神,还在于一点:
没有成就感。
李承铉坦言自己做全职奶爸,甚至患上了抑郁——
它其实耗时间和精力非常多
看起来却像你什么都没干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也说过——
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的辛苦,可以比得上永远重复的家务劳动带来的折磨——干净的东西变脏,脏的东西又被弄干净。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全职这个角色的折磨处就在于,它其实冗长地占用了一个人大量的生命。
而不是全职太太的女性,也难逃这些事情对身体、精神的消耗和搓磨。
走上社会,就会被问及生育计划;
走进婚姻,就会无可避免地承担大半以上的家务劳动;
到了年龄,就会被全方位地催生催育;
再回到工作岗位,那等待职场妈妈的就是职场的边缘化……
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无可辩驳的女性处境。
无论是生育的身体损伤,还是职业生涯的断送,又或者是对人的精神的全方位的消耗……
只是,以往女性总是羞于谈钱。
毕竟,社会上有太多诸如“拜金女”这类的词语专门用来贬抑谈钱的女性的词语。
被妻职和母职捆绑的女性,也不敢谈钱。
谈钱就污名了母亲和妻子的身份。
况且,钱也无法量化和抹平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付出。
钱当然无法量化和抹平。
但不谈钱呢?
打工人996、007的时候,资本家还会给出3倍工资、16薪的薪资待遇来笼络人心。
不谈钱的女性,所有的付出,换取的都是暧昧的、无保障的。
无报酬,无社会认可。
不但无认可,甚至还会永远被戴上“吃软饭”“被养”的贬抑色彩。

有人说,社会并没有不认可母职和家务劳动,我们不是总在歌颂母亲伟大、操劳吗?
不一样。
能够真正改变女性处境的,不是歌颂和怜悯。
而是认可母职和家务劳动的劳动价值。
不是口头上的、一带而过的。
而是,从去除女性在婚姻中谈钱的污名化开始。
从意识到,女性在婚姻中谈钱是正当的、合理的开始。
只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根本没有表现出,想去为婚姻中的付出母职和家务劳动价值的女性算这笔账的迫切意愿。
有人计算过,如果按当地保姆的工资去给妻子算报酬,大多数家庭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男方要求女方婚后全职带娃。
女方开了条件:一要社保公积金,二要把她当作保姆聘请。但是婚后开销接受两人分担。
听起来合情合理对吧?
但男方拒绝了。
原因呼之欲出,这位男方家算得清楚:养老婆,就是按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到一份劳动力。

离婚法案中不是没有认可女性家务劳动价值的名目。
但迄今为止,国内离婚官司中赔偿给女方的“家务补偿”,最高的数额只有五万元。

除了数额极低,家务补偿在今年之前,还有一个难以达到的前提条件。
今年1月被废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要申请家务补偿,必须要约定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
相当于财产分割和家务补偿二选一,由此,家务补偿更加有名无实。

来源:《人物》
但,只有认可家务劳动的劳动价值,才能去除女性在婚姻中谈钱的污名化,才能改变女性在传统婚姻结构中的弱势地位。
若只谈对婚姻中承担更多的女性的怜悯和歌颂,今后所有婚姻中的受害女性,该如何争取到大范围的同情呢?
李靓蕾这种有家底的女性,有底气说出我不要钱。
但因为婚姻和生育,在职场中丧失了优势,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又该怎么办呢?
等待她们的,将是更难以达成的解题思路——把自己包装成烈女或完美受害者。
但这种对完美受害者的歌颂和怜悯实则毫无用处。
好比祥林嫂,围观者只会消费她的可怜。
当祥林嫂拿不出新的、更进一步的可怜时,她就会被质疑、被抛弃。
这是李靓蕾为什么没有要赡养费的枷锁。
这种枷锁,也是今天我们每个女性的枷锁。
而你一旦接受了这个枷锁,就会发现随之而来的枷锁越来越多……
离婚女性离婚不敢谈钱。
怕谈钱模糊了她受害者的身份,削弱了她正义的浓度时。
独立女性结婚不敢谈钱。
怕谈钱显得她不够独立,一不小心就被大众口诛笔伐。
比如,《奇葩说》有一期从题目设置就非常不妥的辩题——
讨论独立女性该不该要彩礼。


它把独立女性变成了一种固化的标签。
它给独立女性列上了标准,且层层加码。
独立女性该不该要彩礼;
独立女性能不能谈钱;
独立女性该不该走进传统的婚姻;
独立女性能不能生孩子;
独立女性的孩子该不该冠夫姓……
但,席瑞在这个辩题下给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质问——
为什么男人的独立天经地义,而一个女人要独立就要拼命证明自己?
所以你看。
这不是离婚女性该不该谈钱的问题。
也不是独立女性要不要收彩礼的问题。
而是——
女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下,都要给出更多的证明。
通过不谈钱证明自己的正当;
通过不结婚证明自己的独立;
通过不化妆来证明自己不焦虑;
通过时时审视别的女性来证明自己不媚男。
……
证明自己的标准和枷锁,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
而当枷锁和标准越来越多的时候。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女德?
我们畅想的新时代的新女性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新时代女性,是认得清自己的处境,拎得清自己的位置。
她有清晰的公平原则,不占他人便宜,也不受他人剥削。
不利用性别红利,也反对性别歧视和针对性别的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