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有这4个隐藏剧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哪吒》电影的背后也有更为重要的隐藏情节:它毫不保留地展示着人性。(以下内容含部分剧透)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背后的故事

1、眼见不一定为实

不论老版还是新版,哪吒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

但这一次,哪吒更难摆脱的,是别人的“有色眼镜”。

小哪吒天生神力,一个不小心就容易擦枪走火,把陈塘关掀个底朝天。

虽是魔丸化身,他却善良。

只是陈塘关的村民对这份善良,全都视而不见:

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

有一次,妖怪“海夜叉”偷偷潜入陈塘关。

哪吒为了证明自己能斩妖除魔,一路追打妖怪。

只不过,这水怪能够遁入水中,化作无形,实难捉住。哪吒捉妖,村民看在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他毁坏了房屋、砸破了水缸,像是在无缘由地发疯;

水妖掳走孩子,哪吒救人,在村民眼里又成了“哪吒抢人啦!”

小哪吒百口莫辩。

眼见不一定为实。

但遗憾的是,更多人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眼睛;

没有看清事实的真相,就义愤填膺去“公开处刑”一个人。

陈塘关的村民,像极了被网络信息“牵着走”的人。

眼见不一定为实,真相总在反转。

你所看到的一切,可能是虚假的。就像哪吒终于救下小女孩,村民却携棍棒来“主持正义”。

自以为正义,却沦为帮凶。

那些道听途说的粗浅判断,有时伤害的是真正善良的人。

2、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

人人都向往自由,少受世俗的禁锢。

限制哪吒的,是悬于他脖颈的乾坤圈。

哪吒是魔丸体质,无法掌控自己的魔力。

一旦挣脱乾坤圈,就变得六亲不认,大开杀戒。

他能挣脱乾坤圈吗?

当然。

申公豹告诉他解除乾坤圈的办法,他可以完全释放自己。

但失去束缚的哪吒,无法控制法力,会失去理智乃至发狂。陈塘关的全体村民,甚至哪吒的父母,就要惨死。

所以哪吒为了保持理智,自愿带上了乾坤圈。

在面对想要毁掉陈塘关的龙族侵袭时,原本哪吒的心愿是,随心所欲,斩妖除魔。

但现在,他有了分寸。

为了增强战斗力,他戴上乾坤圈的那一刻,念叨着:再松一点。

增强战斗力和压制魔力的临界点,刚刚好。

哪吒瞬间长大,飞入云霄,投入战斗。

自由,从来不是随心所欲的放纵。

自由的另一个名字叫自律,即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当你掌控不了内心的欲望,它只会轻易毁了你。

3、贴标签,最大的恶意

深植于内心的偏见,是电影的核心。

从李靖夫人生下哪吒开始,村民的偏见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太乙真人无奈地望向哪吒:这是魔丸转世,留不得。 村民纷纷磕头请愿:杀了哪吒,保陈塘关平安!

所有人都视他为怪物,没有人敢跟他接触。

标签一旦被贴上,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牢牢黏在身上,没那么容易被取下。

年幼无知的哪吒,深受偏见的刁难:

肥嘟嘟的小哪吒从府里溜出来,只想找个伙伴一起玩。

终于有一个小娃娃主动上前,他难掩内心的激动。

就在这时,家人突然冲出来把孩子抱走。 一群半大孩子围着哪吒,扔鸡蛋的,丢垃圾的,骂他:滚回去,别出来!

陈塘关的村民,全部对小哪吒怒目而视。

他是人人喊打的“妖怪”,也是心狠手辣的恶魔。

面对一切委屈,哪吒只能默默忍受。

村民朝幼小的哪吒扔鸡蛋

被贴上恶意标签的哪吒,每天都活在痛苦里。

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标签也无形之中影响着他——

既然你们认为我是妖,那我就坏给你们看。

美国心理学家 Howard Saul Becker 认为,标签具有导向作用——

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慢慢发展为跟标签一样的人。

在小哪吒仅有的认知里,“妖怪”是不被认同的。

每当有人喊他“妖怪”,他会恼羞成怒,攻击对方。

在他的生日宴上,申公豹告诉他真相:

等他3岁之时,天雷降临,会摧毁他这个乱世大魔王。

知道真相的哪吒,深觉谎言和欺骗,认为所有人都盼着自己死。

难以抑制怒火,他摆脱了束缚,发狂时险些要夺走父亲的命。

消灭偏见的唯一方法,是认清自己的内心。

哪吒得知父亲愿意以命换命,为自己抵挡天雷之后,终于幡然醒悟。

他决定放下别人对他的恶意,甚至拼死保护那些曾羞辱他的村民。

潜心修炼、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4、被寄托了全部的孩子,最可怜

相比哪吒的命运,敖丙懂事得让人心疼。

哪吒在村民眼里是怪物,但在家人和师父面前,他是需要呵护的孩子。

敖丙,连这份关爱都很难得到。

还没出生,他就被设定了人生轨迹——

需要在哪吒危害人间之时,像救世主一般出现,参加封神大战。

龙族就可以摆脱在海底牢狱镇妖的命运;申公豹可以在天尊面前邀功、得道成仙。

师父申公豹教他法术,是希望他迅速成长为最有利的工具。

每天的交流,除了师父询问功课,就是父亲苦大仇深的“洗脑”。

敖丙不被允许有私人情感和主见,只能向着父亲和师傅的目标前进。

他去陈塘关之前,龙王和全族人忍痛撕下自己最坚硬的龙鳞,铸成最坚硬的万龙甲给他。

可这份寄托,对一个孩子来说,未免太沉重——你只有完成使命、不负众望,才是我的好孩子。

小说《无声告白》的封面印着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父母寄予孩子过度的期待,不断压缩孩子独立的空间,他们的关心就会像积雪一样不断落下,最终压垮孩子。

可怜的敖丙,在沉重的压抑下,痛苦地爆发。

他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哪吒一起在沙滩上踢毽子那个午后。

龙族对他寄托了全部希望,却忘了,他也只是个需要陪伴的孩子。

最后,《哪吒》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像是给成年人的一则启示录。

笑点、燃点和泪点不断,让人感受一个全新的哪吒。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