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中国式马拉松是不是骗局?行业人士们这样说

新浪综合

关注

来源:36氪

9月19日,一篇名为《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的文章,发布于一个名叫GuideRank的网站上。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引发怎样的效果。但随着有人在题目中加上了“骗局”二字,把题目改成了《中国式马拉松骗局,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这篇文章登时火了。而另一个题目则更爆炸:《马拉松——当今中国最无耻的体育骗局!》

根据新榜数据,在两个爆炸的题目背后,这篇内容共诞生了2篇10万+,61篇1万+的文章,保守估计辐射数百万人。那么,这篇文章是否中肯呢?我们拿着这篇文章,走访了身边的跑步行业的资深人士,得到了下面这些答复,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女子马拉松游泳 法国选手终点前硬把对手按下水

宋鸿飞 智美体育集团副总裁

我是不想回应这篇文章的,太臆想了,对于中国跑步没有提出任何专业的意见,既不是跑步的跑友,也不是赛事运营的人,数据都是想当然的。实际上,跑步是一个进入门槛最低的运动,而现在整个跑步产业的发展,早已脱离了文章想象的盲目的跑的阶段,各种训练营、运动营养、运动康复、减肥、运动技能等服务都在伴随跑步产业而兴起。

国内报名费高昂?他是没有看到国外的情况。中国的跑步选手支付的报名费用并不高,这其实也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跑步相比于国外的数量,我们还差的很远,中国是人口大国,地域又很广泛,人们需要把运动的兴趣转换成生活的习惯,在健康产业的发展上来讲这是一个必须的重要的环节。

对这篇文章,我的评价只能是:我得去跑个全马压压惊。

石春健 橙光线马拉松赛事管理资深培训师

首先,写这篇文章的人自己肯定是不怎么跑步的,马拉松这项运动有个特色,经常跑的人会有深刻体验,没跑过的人觉得高不可攀,实际经历较少的人去评价一项需要深刻体验的项目是不合适的。而这篇文章之中主要提到两个问题:跑者伤病和赛事商业化。

从跑者伤病的角度来说,随着跑者数量增加,伤病人数增加,与跑者急功近利、追求成绩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理性跑者是在安全健康地跑步。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跑步人数总量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跑步容易伤病,全世界的人就不会这么热衷跑步了。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以杭马为例,说成本1200万,收入2000万,事实并非如此。据我了解,有几个超大马拉松收入确实不错,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收入略高于其他马拉松,但成本也远远大于其他城市马拉松,单纯依靠报名费来作为收入支付成本,北马大概能收到600万,但这远远不够,因此马拉松往往寻求赞助来平衡收支。

实拍加州大学每年一度的"光猪跑"

马拉松这项运动确实在中国有过热的迹象,但什么叫过热呢?马拉松赛事举办得多了吗?跟国外比,还是很少,从参与的人口来看,田协统计常年跑马的人不过10万人,与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这也是很少了。所以从过热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一些迹象而已。

事实上,大多数接受生态圈采访的从业人士都对这篇文章予以直白回应,“这是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我没有任何意愿去评论”,新浪高级副总裁、资深跑友魏江雷说,行业人士大多表示,这篇文章纯属无稽之谈,没什么可回应的。

23岁超模跑上奥运赛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