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新浪蜂鸟 | 对话中国营收最高的商业火箭公司董事长:中国不需要完全照搬马斯克

蜂鸟

关注
新浪蜂鸟 | 新浪微博号运载火箭发射

2024年5月29日16时12分,新浪微博联合星河动力航天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新浪微博号运载火箭(任务代号Beautiful World)发射任务。

作者 | 江舟

编辑 | 李固

在大多数公众眼中,民营商业火箭距离我们还很遥远。除了SpaceX外,我们既不清楚国内有哪些类似的企业?也不清楚这个市场有多大,是哪些行业的刚需?

但其实在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已经发展了近10年。

据《新浪蜂鸟》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民营火箭公司已有将近20家。

2021年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据有关数据推测,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

其中发展势头最好的共有6家。

星河动力航天、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东方空间,是目前成功发射火箭并实现入轨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

他们大多诞生于2014年以后,几乎每位公司的创始人,都来自于曾经的体制内,低调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火箭是个To B的业务,营销炒作也不能把火箭炒到天上去。”在位于北京亦庄的星河动力总部会议室中,其创始人刘百奇对《新浪蜂鸟》说道。

商业火箭的元年

如今在北京亦庄东南角,有一条著名的“火箭一条街”,包括星河动力航天、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航天企业都在此地占据着一方天地。

他们在2015年后陆续到来,彼时也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这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第一批“老板”大部分来自于体制内。

2014年翎客航天成立,其创始人胡振宇曾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实习,负责火箭总体设计工作,出来后便创立了该公司。

2016年10月星际荣耀成立,创始人彭小波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担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重大航天项目的研发;

同年12月深蓝航空成立,创始人霍亮曾在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5年。

2017年星际探索成立,创始人梁建军曾是国内某重点型号火箭负责人,组织40余项科研任务和大型科研试验,参与组织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20余次。

2018年中科宇航成立,创始人杨毅强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十一火箭总指挥。

2019年天兵科技成立,创始人康永来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总体研究室主任、型号副总师、总工。

更像是航天工作者的企业老板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取自“探索浩瀚星河的原动力”。

创始人刘百奇毕业于北航,师从中国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房建成院士,并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有过7年的飞行器总体设计经历。

面对《新浪蜂鸟》,相比于创业公司老板,刘百奇更像是一位务实的航天工作者。

46岁的他,身材消瘦,剃着平头,戴着一副普通的黑色眼镜。身着藏蓝色工作服,在右胸口别着一个国徽。

没有助理跟随,也没有太多客套的开场白,认真聆听,解答着一个又一个问题。

谈起创业的初衷,刘百奇并不认为是因为体制内的条件艰苦。

他向《新浪蜂鸟》透露,航天科研人员在体制内的收入并不低。“体制内,主任设计师也能有几十万年收入。”

“所以外界很多人讲故事,说体制内航天技术人员怎么不受重视,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刘百奇说,当时在中国航天体制内,工资是向技术一线倾斜的,同样的职级,技术人员拿工资会比管理和行政岗高。

但同时,刘百奇也观察到了一些关于选择的变化。

“中国航天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以前大家会把进体制内当成习惯(出路),很多人会争相进体制内院所。但是从2012、2013年后,我们身边有很多同事陆续离开航天(单位),进到互联网领域、投资领域、人工智能领域、自动驾驶(领域)、云计算(领域)等,从体制内离职的情况比以前多了,这说明大家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更多元化了。”刘百奇告诉《新浪蜂鸟》。

2015年,大洋彼岸的马斯克利用猎鹰9号,成功将11颗通讯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后又顺利返回地面,首次实现商业火箭的成功回收。

这一举动在震撼了世界的同时,也为中国航天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同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

刘百奇知道一个关于商业航空的时代已被拉开了序幕。

2018年,他带着平均年龄差不多40岁的8人团队,一起凑齐了200万资金,开始了创业。

8人全都是技术人员,也都有着相同的体制背景。“基本是同事、同学,大家比较熟悉的,对于彼此的专业能力、性格等各方面都比较了解的人。”

20家民营火箭公司与万亿市场

从2014年翎客航天成立算起,中国民营商业火箭行业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过去,国内商业航天的经济总量已然大过政府航天。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全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中,82.4%为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已逐渐成为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

另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2015年至2020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至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09%。

到了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泰伯智库预测,2023年至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

万亿级别市场的背后,是中国第一代民营火箭公司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探索。

在约20家民营火箭公司中,他们的发展路线和产品特点各有不同。

以成功入轨为基础,星河动力当前的主打产品为“谷神星一号”轻小型运载火箭和“智神星一号”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蓝箭航天致力于研制以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的中大型运载火箭“朱雀二号”,东方空间核心产品则为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和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引力一号”。

而以实现火箭商业效益为目的,有的通过大运载能力实现规模效益,有的通过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但最终都以可回收作为终点。

火箭的商业模式就是送太空快递

在创业初始,刘百奇就将公司的模式定义为服务客户。

目前,星河动力航天的主要客户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商业的民营的卫星公司,如国电高科、微纳星空等,另一类就是国家院所下面的商业卫星公司。

“卫星搭载火箭发射就好比我们打出租车,从前你为了打车,得先掏钱研制一台车。现在出门打车,根本不用看这车是谁研制的,一招手就打上了,给打车费就行了。”

“火箭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送太空快递,我们用火箭将客户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然后收取发射服务费。”刘百奇对《新浪蜂鸟》说道。

从某种程度上看,星河动力航天的产品优势就在于,用最少的人、最少的资金、最快的速度研制成功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运载火箭。

“因为研制火箭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一开始没有资源、产品和能力,建立大众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刘百奇回忆,当时市场上投来的都是质疑目光。

“中国航天科研院分很多院,院里面还有很多所,有设计单位、生产制造单位、实验单位,有大量的技术设施,它是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但民营企业,出来就一穷二白,就这几个人,兜里没有几个钱,大家认为这个很难。”

据刘百奇描述,在创业初期,市面上大部分客户都说,“我们不会选择他们(民营企业)造的火箭”。“因为即便你做成了,不一定做得可靠,不一定做得便宜。”

经历多次碰壁,刘百奇总结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客户主要关注你的火箭是否具备三点:第一可靠,第二便宜,第三准点运输。“不然拖两年客户资源和资金链都断了。”

于是,一款能满足大量的卫星发射需求,同时也能帮助公司尽快完成商业闭环的小型固体商业火箭,成为星河动力航天的第一款主打产品。

刘百奇曾算过一笔账,一枚小型商业运载火箭研制费用需要约1亿元,不到2年的研制周期;而一枚大型液体燃料火箭研制费用需要约10亿元以上,而且周期也很长。思来想去,先通过前者的密集发射形成造血能力,同步研发后者,似乎是个行稳致远之道。

成立至今,该公司共打造出了两款产品,“谷神星”系列轻小型运载火箭和“智神星”系列中大型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

2021年12月7日,谷神星一号实现了连续发射成功。2022年,这款小型固体火箭就已经实现了定型量产。

“一个火箭连续成功两次,就证明了前面的一次不是偶发性的,证明了它的成熟性、可靠性。”刘百奇告诉《新浪蜂鸟》。

业内最稳的存在

在业内,星河动力航天普遍被认为是最“稳”的存在。

资料显示,整个2023年,星河动力航天共发射了7次火箭,分别将21颗卫星送上太空。凭借这种密集发射,星河动力航天在去年成为了业内收入最高的民营火箭公司。

刘百奇向《新浪蜂鸟》透露,“去年公司实现了超过2亿元的营收,而大部分公司可能收入还在千万量级。”

2024年6月6日,在马斯克旗下的“星舰”进行第四次试飞的同时。

星河动力航天旗下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也成功将3颗卫星送上天,这是这型火箭十天内的第三次成功发射。

刘百奇向《新浪蜂鸟》表示,未来计划每年发射四十几发。“每一周都有,就像高铁一样。我的航班最多,如果你错过这一班,我马上就给你安排下一班。”

最新消息显示,从5月29日到6月6日,星河动力航天已经在十天之内,发射了三枚火箭,将12颗卫星送上太空。这已足够证明星河动力航天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

在刘百奇看来,星河动力航天的竞争优势就在于,面向小卫星、小星座的低成本重复密集发射。“这个细分市场永远存在。就像美国Rocketlab和SpaceX并存是一样的。”

但争议也同时存在,一些业内评论认为,星河动力航天的营收领先的背后,是因为过于保守的“低水平重复”。

“我们这个小火箭的结果,是很多人包括投资人都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有人说小火箭低水平重复不赚钱,打一发赔一发,其实我们打每一发都是赚钱的。”

刘百奇透露,现在星河动力航天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加快产业化的进程,因为我这个(固体)火箭已经是一个成熟(产品),它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席之地,那这个产品我要加大它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批量(生产)和成本降低,实现自己的商业闭环。”

“另一个就是加大技术创新,在研发上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尽快把重复的大液(液体大火箭)激活,先把它做出来,然后把它定型,量产。”

亏损的现状与“星多箭少”的未来

尽管利润看起来丰厚,但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均处于亏损的状态。

日前,已经实现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连续成功发射的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就表示:“在商业化上,蓝箭航天的目标是能够在不晚于2026年,实现公司的自主盈亏平衡,从而在商业化也实现从0到1。”

即便是马斯克的SpaceX,也在近两年内花掉85亿美元(约合610亿人民币),合计亏损15亿美元(约合110亿人民币)。

已经做到营收业内第一的星河动力航天,同样也仍处于亏损中。“液体火箭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投入比较大,我们还是有亏损状态。”

这也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为此,星河动力航天未来也想在科创板上市,打开融资渠道。目前,星河动力航天已完成11亿元C及C+轮融资,具体估值尚未透露。

“不过从单次发射上来说,星河动力航天已经可以从每一次发射任务中获得盈利。”刘百奇称。

以火箭为核心,星河动力航天还向上拓展了一些业务,提升在轨服务。“就是把火箭打出去,留在天上,然后提供一个试验平台,为各种卫星的零部件提供一个测试服务。”

刘百奇解释称:“主流趋势是要用工业级的元器件造卫星来降低成本,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汽车元器件都能用来造卫星。可能有一些在太空环境上表现得很好,有一些一上去就故障率很高,那(我们)就会把它剔掉,所以说这个东西需要去测试。”

此前6月6日,星河动力航天就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十三)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与爱神星一号留轨试验平台送入瞬时轨道高度545km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该公司留轨迹业务拓展的首次实施,爱神星一号也成为了中国首个商业火箭的末级留轨试验平台。

面对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刘百奇提出了一个“星多箭少”的观点。

“猎鹰9号最开始的运货能力是8到10吨,现在22.8吨。如果在它还是8到10吨运货能力的时候,把它和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它没有很强的性价比优势,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火箭。只是后边通过一系列的自主迭代,把发动机的性能提升,把自重逐步减轻,把火箭运载能力提升到二十多吨,运载效率才非常高,成本也很低,并且能多次重复使用。但是这款火箭从一开始打造成,到一系列迭代,再到回收,真正形成这种很强的运载能力之后,你发现已经是8、9年之后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商业航天“星多箭少”的局势只会越来越突出。

中国航天不需要马斯克更需要马前卒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十年,所有人都在关注中国版SpaceX能否诞生和飞速成长。但刘百奇认为,不应该拿自身产业发展初期去对比美国的一些优惠政策。“就像你在读小学,非要对标博士后的课程。”

“出现一个新的产业线路,政府一般都会谨慎。”

尽管已经身在体制外,但刘百奇身上仍保有老派航天人的价值观。

他会记住公司所有人的名字。“在250人之前,每一个人我都认识,现在进来的人就经常记不住。但只要共同打一次火箭,进场的时候就基本都记住了。”

6年过去,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人员已约有370人。且7成以上员工依然为技术人员,生于1975年至1985年这个区间。但不同的是,随着新招的90后年轻人越来越多,公司平均年龄已经下降至33岁。

相比起传统互联网企业,像星河动力航天这般的硬科技企业则更强调整体的力量。

创业的过程中,刘百奇并没有把大家按加入的先后顺序去做一个严格划分,比如说谁是早期的元老。“我们在公司就不太去强调说哪些人是‘罗汉’,更强调团结协作。”

刘百奇从不希望团队的人是追随自己创业。“航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不是说有一个所谓的大佬,就一定能把这个事干成。”

他从不觉得创业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航天就是万人一杆枪。有一个人出现了纰漏和失误,都会带来连锁反应。”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工作,刘百奇想要让每一个人都躬身入局,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成立6年,星河动力航天累计离职的人只有不到40个,比例在10%左右,一年的离职率只有2%,团队稳定性非常好。最初一起创业的人,现在也大多还在。

每年,星河动力航天都会包个酒店开年会。公司三百多人聚在一起,大家都带着孩子过来,唱唱歌,表演节目。

最近一次年会,刘百奇给抽中一等奖的人准备了手机,不到一万元,但代表了一份心意。

从业21年,创业6年,刘百奇见证了中国商业航天的从无到有。

在星河动力航天和他的身上,都留存着老一代人的严谨、务实的习惯与强烈的国家责任感。

在他的眼中,不仅能看到商业航天的商业逻辑,也能看到它的未来:一个不断壮大的市场,一个可以在天空之外,让中国领先全世界的机会。

“今天不是每家商业航天公司都做成,但是这个产业是一定会做起来的。”刘百奇说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