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节目《危急关头》第五集:勇于战斗

央广军事

关注

原标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节目《危急关头》第五集:勇于战斗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总台央广《国防时空》推出特别节目《危急关头》,邀请军史专家金一南结合我军建设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讲述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正确抉择,推动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请听第五集:勇于战斗。

1945年9月4日,国共两党举行重庆谈判。图为毛泽东、蒋介石、赫尔利在重庆合影(图源:人民网)

主持人: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热切地渴望和平。然而,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维护国内和平民主的积极努力,却受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严重阻碍。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一行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并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然而,一纸协定并没有挡住国民党妄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野心。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在完成内战准备后,调集22万兵力悍然进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随后,又向其他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金一南:解放战争是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一场战争。因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毛泽东主席专门飞赴重庆谈判,与蒋介石方面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而撕破脸要消灭共产党的是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之所以敢撕毁国共所达成的停战协定,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在三个月内解决掉共产党军队的主力。

其实,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并没有想要与国民党全面决裂,并没有想要打一场这样的解放战争,最初我们的思想准备是不足的。当年,毛泽东同志的秘书胡乔木就讲过,说毛泽东一生中有两次最难下的决定:一次是1946年要不要与国民党翻脸;另外一次就是1950年要不要出兵朝鲜,跨过鸭绿江。这两个决定,都是毛泽东想了三天三夜之后才作出的,可想而知这个决定十分重要。

1946年,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我们当时面临的状况是什么呢?国民党对各个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而当时我们能不能、具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在我们党内争论是很大的。当时党内有一些高级干部认为我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所以要继续忍让。当时,苏联的国力也比较虚弱,刚刚经历了卫国战争,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损失重大,苏联的国力也不足以支持我们。所以,党内一些同志给中央写报告,给毛泽东主席写报告,认为我军在这种情况下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要忍让,要等待国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反攻。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回答道:“你们说得都很对,这个报告你们分析得很对。但是,这个报告有一个缺点,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部队实施中原突破,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图为部队涉渡淮河(图源:安徽省档案馆)

主持人: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其中,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经过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从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党中央当机立断,决定立刻转入全国性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金一南:从1946年到1947年,国际形势更加恶化了。1947年,美苏冷战已经全面开始,丘吉尔的冷战宣言已经发表,苏联更加困难,更无法支援我们了。1946年我们如果按照一些同志的意见,等待国际时机成熟再行反攻,那就永远也等不来那个时机了。毛泽东同志认为,形势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斗争出来的。

果然,到了1947年10月份,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人民解放军已经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一方面,各个战区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另一方面,各个战区创造性地发挥了作战效能。比如在华东战场,从江苏中部地区的“七战七捷”开始,在敌人兵力兵器占优的情况下,我们打了很多胜仗,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比如在东北战场,最初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曾经退到松花江以北,只剩下哈尔滨、齐齐哈尔这几个大城市了,其他城市全部丢了。但是,东北战场也实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就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广大的农村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

到了1948年,三大战役开始,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埋葬了蒋家王朝。我们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能看出什么呢?就是共产党人对形势的塑造能力。这个胜利不是等出来的,是斗争出来的,是塑造出来的,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当时,有些人想等待形势好转后再行反攻,那形势一直不好怎么办?形势越来越坏怎么办?毛泽东就讲了,一些同志写给中央的报告中,对蒋介石的困难估计不足。我们困难,对方就不困难了吗?对方也困难。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对方的困难,充分发挥我方的优势,我方是有胜利的可能的。最后果然是这样。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敌军154万余人,让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9年4月20日,百万雄师发动渡江战役,国民党苦心经营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5月27日攻占上海。在此前后,解放军分路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大进军,以战斗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迫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从大陆逃往台湾。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金一南: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时候,当时的蒋介石能够想到四年之后,他的政权会分崩离析吗?他完全想不到。当时的人们能想到中国共产党1949年会取得全国胜利吗?谁也想不到。但这个胜利来了,这个胜利是奋斗的结果,是战斗的结果,不是妥协的结果,不是退让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解放战争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刻,共产党也没有丧失夺取胜利的信念。

人民解放军经历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1927年建军开始,这支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从井冈山会师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跨越万水千山,展现出了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在整个解放战争之中,人民军队的精神面貌达到了顶峰,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都充分体现在各个战场上。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解放战争,它不仅仅是人民军队对国民党军队的胜利,它还促成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更大意义上,它预示着近代以来民族救亡的终结和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开始。人民军队22年浴血奋战打出一个新中国,由解放战争最后做了一个总结。新中国的建立,最终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