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认证」的神作上了?我赌它口碑要爆
终于,今年暑期的“哪吒现象”,让我也偷偷地跟着扬眉吐气了一把。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动画电影能做到的,远比成年人想象中要多。
去年,十点君做过一次高分动画电影的集中推荐,其中画风最为清奇的,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来自法国的《昆虫总动员》。
看完之后,我下意识地想起了威廉·布莱克的那句妇孺皆知的诗: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长期以来,世界动漫格局一直以美式、日式支撑起了“第一世界”:
迪士尼很唯美,皮克斯很疯狂,漫威和DC则充满了拯救世界的英雄。
哆啦A梦和海贼王经久不衰,宫崎骏和新海诚也是各有韵味。
相比之下,欧洲的动画产业则更主张风格自由,强调个性色彩。
比如去年上映的法国动画电影——《大坏狐狸的故事》。
纯手绘的画风,幽默而温情的小故事,充满法国人的浪漫情怀。
就连宫崎骏和大友克洋这些日本动漫大师,都深受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此外,墨比斯的创作还曾延展到了科幻电影的视效制作,《第五元素》、《异形》等经典科幻片,就都有他的功劳。
而《昆虫总动员》的导演之一海琳·吉罗,就是墨比斯的女儿。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刚毕业的海琳·吉罗,就参与了吕克·贝松《第五元素》的图形制作工作。
2004年,海琳·吉罗和托马斯·绍博建立工作室,用实景+CG的技术手法,制作了一系列的昆虫短片——2013年,该系列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昆虫总动员》得以问世,还没等到电影上映,墨比斯就在2012年与世长辞。
这里要着重提示的是,实景+CG这种技术手段,让《昆虫总动员》系列拥有了不同于普通动画电影的真实质感,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
辽阔的山川景色、精密的昆虫巢穴,再加上立体感极强的昆虫形象设计,居然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的错觉。
而纪录片一般的视觉感受,却又掩藏不住昆虫世界里的戏剧冲突:
但黑蚂蚁也不是吃素的,在危急关头用触角发出求救电波,这就引出了“男一号”小瓢虫帅气空降。
东濒大西洋,西临加勒比海,西北为瓜德罗普海峡,南是多米尼加海峡。
不过,在这个微观的昆虫世界里,也不光有残酷的食物链,还有戏剧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早在“快递装箱”的时候,小瓢虫的父亲就为了守护儿子,一路跟着来到了加勒比海。
在这片陌生的雨林里,父子俩接连出演了一系列的“商业大片”。
博学多才的黑蚂蚁,愣是从地球仪上找到了“快递地址”。
还找到“家财万贯”的小蜘蛛帮忙,造了一艘酷炫到炸裂的飞屋海盗船——
怎么可能?蜘蛛会开船?还能飞那么远?气球用嘴吹就能上升?嘴里生产氢气还是热气?
甭管科学原理是啥,反正海盗船最终还是赶到了加勒比海。
当它们准备带着瓢虫父子回法国的时候,小瓢虫却已经离不开自己的异国女友了。
假设万物有灵,那么昆虫的世界里,应该也有“儿大不由爹”的生活烦恼吧。
起初,瓢虫父亲当然是坚持要带着儿子“回老家”的——
什么加勒比海,什么热带雨林,一会儿蜘蛛,一会儿螳螂的。
可是,看见儿子和小女友难舍难分的样子,老父亲犹豫了。
更妙的是,以上这些所谓“剧情”,又都是在“零对白”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
仅仅是不同频率的鸣叫,以及连贯流畅的戏剧动作,就把故事给讲完了。
活动传送门:暑期最酷的“昆虫夏令营”,扫码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