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特稿让17岁少女CEO卷入舆论漩涡?

新浪博客
17岁、高中辍学创业、A轮融资上千万……这些标签下的神奇百货CEO王凯歆俨然是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学样本。然而GQ中国的一篇特稿却用大量细节呈现出这位95后总裁并不那么美好的一面,舆论风暴一触即发。

最近,你们的朋友圈是否有被一篇名为《17岁CEO王凯歆:风口少女的神通与孤独》的长文刷屏呢?霸道总裁的世界我不懂,但一篇细节丰富的特稿能让读者们一窥其中的端倪。
5月16日《智族GQ》杂志的微信公众号“GQ中国”发布了五月刊中一篇关于“神奇百货”CEO王凯歆的特稿,长达一万两千余字,一天之内狂揽10w+阅读量。之前媒体塑造出的商业天才、创业宠儿的美好形象,在这篇横空出世的特稿面前似乎有破碎之虞。她的野心勃勃,她的任性狂妄,在大量的细节描述中展露无遗。从微信到知乎,一时涌现出关于这位95后霸道少女总裁的种种讨论。除了创业道路上瞬息万变的风势,等待着王凯歆的还有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篇特稿究竟是怎么惹怒了当初欣然接受采访邀请的王凯歆,让她和她的“神奇百货”陷入争论的焦点?
争论点1
对外公布的数据失实?
王凯歆:神奇百货用户60万,日订单超过一千单
智族GQ:实际注册用户不到30万,一千单只在双十一冲到过,平时日均四五百单
2016年1月1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一档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上,王凯歆向几位投资人介绍自己的产品“神奇百货”,她给出了一系列漂亮的数据:App上线两个月获得20万用户;日订单超过1000单,月活跃用户达99%;App Store 购物类排行榜第86名。

微信公众号“商业人物”1月31日发表了关于王凯歆的报道,其中“神奇百货”的数据是这样的:2015年9月上线安卓版,10月上线iOS,现已获得30万用户,日订单量超过1000单,日活跃用户超过20%。
王凯歆在公司内部年会上发表的演讲里也说,“产品累计用户数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突破30万,累计订单也高达十几万单,累计销售额接近一千万。”
真格基金总经理方爱之3月底在网上问起王凯歆数据, “王凯歆告诉方爱之成交额相较四个月前,已经翻了十倍,每个月达到几百万。”
然而GQ的特稿中则是这样说:“公司上下都清楚,一天订单超过一千笔的业绩,他们只在双十一里冲到过;说有一百多家供货商,实际上连十家都不到。”
并给出了“神奇百货”技术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的口述:“1000单是周六、周天这种特殊日子,平均下来一天是不可能达到1000单的,有的时候最低出现过200单。平均下来,一周每天400单到500单左右,好的周可能会突破到700单。客单价约是20块。”根据这些描述计算,月成交额难以达到百万元的量级。另外,神奇百货一直向外界声称有60万注册用户,但截至3月底,实际注册用户不到30万。知乎上的讨论中,有匿名用户指出“双11一千单”的数据都被高估了。

媒记君点评:这些矛盾所指的方向是,王凯歆夸大、捏造数据,以获得投资人的青睐,营造虚假的创业奇迹。但其实无论是王凯歆在真人秀节目上的说辞,还是匿名员工的口述,都不足以代表神奇百货真实的运营情况。媒记君很疑惑,给“神奇百货”投资的经纬中国、真格基金,为何会相信一个17岁少女信口报出的数据并奉上千万级的投资?王凯歆担任CEO的大爆炸科技公司注册资本300万,2015年6月注册,未提交年报。数据中的水分到底有多少,也就不得而知了。
争论点2
主打95后的新兴产品靠抄袭为生?
王凯歆:神奇百货是专属95后的创新电商App,使用的商品图片全部得到授权
智族GQ:神奇百货的商品基本是从淘宝上买来的,图片、文案没有得到商家授权,属于抄袭行为
王凯歆曾自豪地说:“我是95后,我最懂95后。” 她还在《我是独角兽》节目上谈到产品创新,“互联网需要的就是一种创新,创新里来源于什么,就来源于年轻人,我们要努力打破枷锁,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我们想要的。”
2016年3月,一篇名为《马兴瑞勉励神奇百货17岁CEO王凯歆:英雄出少年,不要忘学习》的新闻报道中,作为深圳创新谷创业代表的王凯歆向领导介绍自己的产品,“神奇百货雇佣了专门的95后买手团队,从世界各地搜罗各种潮流化的商品供消费者尽情挑选”。
在“商业人物”的报道中,王凯歆透露,将会把融资的大部分钱用在物流上。神奇百货打算进一步整合现在这些“新奇特”商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
GQ特稿发出之后,神奇百货在公关文中表示:“公司现阶段拥有150家品牌供应商,500家小规模供应商,我们平台所用的商品图片全部通过了商家授权。”
那么,她所谓的专为95后服务的产品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GQ特稿里写到:“神奇百货的团队在淘宝和阿里巴巴上搜寻迎合青少年的商品和店铺,对商品图片重新加工,擦除店家的水印,添配文案,发布在他们自己的平台上。顾客在他们这里下单后,他们再根据订单一件件去这淘宝和阿里巴巴上买。”
文章提到了在知乎问题“神奇百货发展前景如何”下,用户“季飞”的回答:“抄袭好意思吗?图中的毛呢大衣,主图是我做的,模特是我们的独家模特,卡通手绘是我们500元购买的。而且就连详情页也是一字不落的抄袭我的。且大多数商品都是抄袭的JK、lo娘、软妹圈的淘宝店,然后再去找那些阿里巴巴上的山寨店拿次品的货来贩售。”

GQ特稿里继续写到:“因为大量商品没有得到上游店家的授权,神奇百货频繁收到投诉。A轮融资后,寻找供货商成为神奇百货的工作重点。”他们希望跟淘宝店合作,但几乎没有店家愿意压低货价在一个远小于阿里的销货渠道上。并引用了神奇百货内部员工的说法:“它没有技术含量,没有难点,只要有钱投进来立马有一个新的神奇百货出来。它的渠道都是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上来的。”
知乎上有前高管指出“有适合的商品就直接拷贝图片,去水印。”

在拉勾网的招聘启示中,神奇百货客服的职位描述写着“在淘宝等平台上下单”。

甚至连产品的logo都是山寨。电视节目中王凯歆提到“神奇百货”的logo时,兴奋地说“这个很火很火的”。这也受到网友质疑:App图标都懒得做直接就用日本的Doge(神烦狗),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媒记君点评:从这种种的争端中,媒记君感觉到这位17岁的创业者满怀兴奋做出来的产品,并没有她所说的那么神奇。这让人想到在微博上号称“过1%生活”的90后美女漫画家陈安妮,因创业项目“快看漫画”的版权纠纷一度被冠上“梦想婊”之名。不过陈安妮近期向媒体透露,“快看漫画”已经走到B轮,融资超过1亿。再联想到更早之前的余佳文、马佳佳、孙宇晨等等,90后创业的道路上最不缺少的似乎就是争议。同样,关于王凯歆的争议,其实很多是集中在她为人处世的态度上,而这也许是最难以区分看清的部分。
争论点3
所谓“霸道”是扯谎赖账、任性挥霍?
王凯歆:“98后天才少女”,霸道总裁,招聘员工首先要认可她的事业,善解人意
智族GQ:言而无信,嚣张任性,挥霍无度,看颜值招人,对员工无比苛责
在GQ之前的报道,更多是聚焦于王凯歆小小年纪所创造出的商业成就,关于她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等主要来自于她自己或公司在职人员之口,塑造出的基本是一个目标清晰、霸道但善解人意的正面形象。
在《我是独角兽》节目中,王凯歆的背景介绍视频里员工们是这样描述她:“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凯歆都会管”、“凯歆就是个霸道总裁”、“她很有想法,目标很清晰”、“她的野心很大,她每天都跟我们说她是一个要成为一流企业家的女人。”
“商业人物”的报道中,神奇百货员工中年龄最大的邓伟说他眼中的王凯歆思路清晰,有着和年龄不符的魄力。王凯歆说自己其实是个女汉子,“我天生就兼具男性和女性的优势,理性果断又强势,同时还善于洞察、理解别人的情绪”。
讲她招聘员工的标准是,首先要满足的就是认可她所做的事,然后才是头脑清楚、价值体系稳定,所在领域的专业性排第三。
合伙人黄秋云说她“不记仇、没有架子。公司离职的员工,不少曾和凯歆私交极好。”
GQ的特稿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王凯歆与公司员工相处的细节,将这个未成年CEO的各种性格缺陷和任性行为直接展现了出来。
1 . 不讲信用
“员工对王凯歆扯谎赖账已经见惯了。”王凯歆曾承诺给加班的技术人员发奖金,然而事后赖账不认,甚至解散了有承诺截图的微信群。
“王凯歆又承诺公司会无限量供应零食,过年会带全体同事去日本旅游。后来又说,零食是无限啊,你们自己掏钱买啊。到了春节,她单独和林劲峰去了日本。”
“转正答应的涨薪没兑现,也没签劳动合同,告到劳动仲裁委员会,公司被判赔偿双倍工资,凯歆不理;法院强制执行,眼看四月就开庭了,也不见凯歆服软。”
2 . 任性幼稚
神奇百货App在计划上线的时间正好遇上iOS系统升级,按照GQ的报道,技术人员向她解释情况,这超出公司技术范畴,需要按苹果公司的规定来,“App都在更新,都在等着排队”,并且又找了网上的说明信息发在群里给王凯歆看。但是,王凯歆只说:“我不管。我就要上线。”又点名人事:“让开发星期天加班搞定这件事。”
王凯歆招人讲“相由心生”。负责人事的王康威记得,有应聘者在外面干等了两三个钟头,凯歆去觑了觑,径直跟王康威说,太丑了,95后的公司怎么能招颜值这么低的人。
3 . 挥霍无度
天使轮的资金到账后,助理帮她在深圳地段最贵的澳城花园租了房子,但她一天都没住就搬去了酒店包房。
王凯歆不在乎花钱,买两千块的衣服,住三千块一晚的套房,打上万块一套的水光针。有一次妈妈来看望她。她带妈妈去美发店,妈妈看看价目表,觉得太贵,什么发型也不肯做,光是铰短了些,两百块;凯歆也做了头,一千八百块。
此外,知乎上也有自称神奇百货前员工的匿名回答,称员工提涨薪直接被开除,文章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来自神奇百货前高管的回答,指出GQ的文章基本是事实,“苛刻是对王凯歆过高的形容词”。


神奇百货在反驳文中对王凯歆的一些行为进行了解释,指出报道里“体现了凯歆作为老板的急脾气、霸道,却一丝也没提及她作为少女的细心和宽容。” 又指责这篇报道“只有离职人员,没有在职人员和公司管理层”,不能算客观报道。并欢迎其他媒体继续采访他们,“经过不同角度的挖掘,公众能看到一个更真实简单的王凯歆”。
媒记君点评:什么才是更为真实的呈现?GQ这篇特稿在选取采访对象和素材上或许是有不均衡之处,然而,在职员工和公司管理层在接受采访时又可能做到客观陈述吗?“商业人物”和《我是独角兽》想要打造出吸引人眼球的90后创业事迹,而GQ的特稿则着力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受众所看到的,始终是媒体经过筛选留下的“真实”。
题外话
90后记者就写不好特稿么?
GQ这篇特稿还有另一个惹人关注的亮点,记者杨眉和王凯歆一样也是90后。25岁的记者杨眉在GQ的特稿首秀就引起极大的关注与争议。这让媒记君不禁想起去年因《惊惶庞麦郎》一稿成名的鲸书,她写下这篇《人物》杂志特稿时也只有21岁。
在《惊惶庞麦郎》在网络上掀起狂澜后,鲸书面对了大量的批评质疑甚至人身攻击。她后来写了一篇名为《更重要的事》的日记发在网上,其中说道“我写了一篇得到关注的稿子,我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可是代价是从此整个职业生涯、写出的作品,以及我整个人,都被这篇报道定义了。城市中产阶级女记者、女版于连、优越感,没有悲悯心……所有的评论我都看了,逼着自己直视然后克服过去。”如今鲸书已离开《人物》杂志,投身VC行业。
除了鲸书和杨眉,活跃在特稿写作前线的年轻记者其实还有不少,他们中的佼佼者也已经在年少之时就发表了广受关注的报道作品。
魏玲,就职于《时尚先生Esquire》。2013年2月,她与习宜豪合写的《厉害女士》在网络上引发极大争议。2015年6月魏玲发表《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呈现出充满戏剧张力与孤独色彩的大兴安岭深处生活,获得腾讯传媒“年度特稿”奖。
王天挺,曾就职于《人物》、GQ。他在2013年7月写出《北京零点后》时是《人物》的实习生。《人物》杂志副主编林天宏在微博上转载时说,这篇特稿是该杂志改版十八期以来,在互联网上传播最广、美誉度最高的一篇,没有之一。
钱杨,《人物》杂志记者。2014年,她刚毕业加入杂志社不久就写出一篇题为《在北京,2000万种死法》的特稿,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她采访了包括120担架工、入殓师、火化工、消防战士、守墓人等等直面和接近死亡的人。其他代表作品还有《死磕派律师》、《霾困北京时》等。
GQ的王凯歆特稿刷爆朋友圈之后,一个号称自己认识杨眉和鲸书的自媒体人发了篇《90后创业者遇到90后特稿记者》,他说“特稿确实不只是才气可以驾驭的”、“我也是90后,所以我从来不敢写特稿”。
对此,特稿编辑曾鸣(曾就职于《潇湘晨报》、《南方周末》,现就职《智族GQ》)向媒记君回应到:“并不是说某一个年龄层就不能写某种东西,卡尔维诺24岁写《通往蜘蛛巢的小径》,狄更斯25岁写《雾都孤儿》,这说明人和人是不同的。”
他认为在特稿写作中,年龄大小并没有实质意义,而是跟记者自身投入的努力有关。“特稿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观察,首先要读过很多的有质量的故事,第二在采访时确实需要更多的阅历。年龄大的人更有可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但凡事都有个体差异。”
曾鸣指出现在年轻一代的记者与前辈们相比,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在资源获取方面容易很多。“以前的特稿记者需要更长的成长期,因为很难做到大量的阅读。但90后这一代,从中学或者小学就开始接触互联网上的资源,就可能得到更好的自我教育,也许一些勤奋的人就抓住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