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山寨书竟也热销,“伪书”为何仍是生财之道?

新京报我们视频

关注

现在搜索《人类简史》,能够看到三个“版本”。前两个版本为同一本书,乃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是中信出版社先后在2014、2017印行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和尤瓦尔·赫拉利的另一部作品《未来简史》都是近几年的现象级畅销书,有极大的影响力。

但第三种《人类简史》就看起来有些“蹊跷”,除了书名相同,其封面与中信版也颇为类似——

自左至右分别为尤瓦尔·赫拉利著《人类简史》(2017)、尤瓦尔·赫拉利著《人类简史》(2014)、亚特伍德著《人类简史》(2016)。

这本署名为“亚特伍德”的《人类简史》出版于2016年5月,腰封和宣传语这样介绍此书:

一部让你大开眼界的奇作!

一本书讲透人类从无到有、从古至今的全部历程!

上起人类起源,下至智能机器,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的未来……无不囊括编辑推荐:

◆新锐历史学家亚特伍德惊世之作!

◆万千读者口碑推荐,火爆微博、豆瓣、微信,阅读量超过10000000人次!

◆读一遍大开眼界,读两遍拍案叫绝!

……

作者亚特伍德则被介绍为“新锐历史学者,现旅居纽约,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关键有着独到而的见解。《人类简史》根植于他多年的研究,风趣幽默,独特通俗,是一部涵盖历史、人类学、生物学、宗教、心理学、物理学的奇作!甫一上市就热销不断,引发众多读者的争议和讨论。”

——“亚特伍德”的名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无疑是一位外国作者,但作者简介中不仅没有任何具体、清晰的有效信息,还模糊掉了国别背景。如果不多加细看很容易误解为这是一位外国历史学者。但只要翻开这本《人类简史》,从自序中即可发现蹊跷。这位不知来历的作者引用了胡适的话,说: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须臾不敢忘记史学大家胡适之先生的提醒:“大胆立论,小心求证,”

可以说是中国作者无疑。当然,作者的国籍和教育背景并不是判断一本书好坏的根据,“人类简史”这样一个书名也并非不可由其他作者使用。但根据阅读了这本书的读者发现,书中内容基本是常见历史材料的罗列,甚至“有些段落和百度百科一字不差”,从史识角度更是无半点新意。无论如何也当不起宣传语中“奇作”“惊世之作”“大开眼界”之语。其虚假夸大宣传、和试图鱼目混珠的马虎眼做法,明显是为了蹭同名畅销书的热度。神神秘秘的作者“亚特伍德”,很可能只是书商找来的一位“枪手”,只为“攒”出这样一本同名书。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信息传播极为便捷,类似“伪书”、“高仿书”、“山寨书”已经很少会像这样明目张胆地售卖甚至大肆宣传。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图书市场上颇出现过几次“伪书”热潮,有些书甚至行销数百万册,将无数人蒙在鼓里。

这些伪书,有时是作者查无此人,或者作者存在,却鱼目混珠,穿上了“迷彩服”,“全庸”让你稍不留神看成“金庸”;有时是内容无中生有,或者由剪刀、糨糊、填充物加工而成,真假难辨。

经管、励志书是重灾区

说起来简直难以想象,用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外国作者名字,翻译、包装、出版的一本“外版书”,竟然可以发行到数百万册,而这样的案例还不止一个。

2003年,一本“由两位美国专家联手打造”的企业管理图书《执行力》出版并在中国热销。其两位作者一位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哲学博士保罗·托马斯(Paul Thomas),曾就职于多家跻身于世界500强的公司,全球知名组织管理顾问、咨询专家”;一位是“剑桥大学博士、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大卫·伯恩”。

揭露伪书的始作俑者姜汝祥读到了《执行力》一书,却惊讶地发现,书中有多处内容完全抄袭了自己所写的书。调查之后,姜汝祥进一步了解到,《执行力》的作者哈佛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保罗·托马斯”并不真实存在,完全是一个假借的洋学者名字。别看“保罗·托马斯”子虚乌有,“他”写的《执行力》在中国销售量竟然高达200万册,且写了一个系列,都很畅销,不仅如此,“保罗·托马斯”先生还为另一本中国人写的伪书作序。

《执行力》

作者:保罗·托马斯

版本:长安出版社 2003年

还有一本出版于2004年,打着西点军校旗号、声称由美国众多著名媒体推荐的《没有任何借口》,也是同样胆大的伪书。这本书宣称: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秉承这一理念,众多著名企业建立了自己杰出的团队。本书是对上述理念最完美的诠释,被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是每一位员工的必读本。

《没有任何借口》

作者:费拉尔·凯普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

其作者“费拉尔·凯普”号称是“职业演说家,咨询专家,美国职业训练与发展中心创始人,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任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多家著名公司独立董事和职业培训专家”,每一个身份都足够吸引眼球。该书出版后,很快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被很多企业老板奉为“企业管理圣经”和企业员工培训读本,其核心理念是“无条件地服从”。

但实际上,这位有着一串头衔的“费拉尔·凯普”其实并无其人。《没有任何借口》倒是确有其书,由美国约翰·威利出版公司(亚洲)仅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授予大陆简体版权。令人措手不及的是,《没有任何借口》尚未翻译完毕,《没有任何借口》(机械工业出版社)、《没有任何借口》(中国工人出版社)、《没有任何借口全集》(朝华出版社)就已占领市场,畅销无阻了。仅仅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没有任何借口》再版多次,销量超过200万册。

更神奇的是内容。原书由10位美国军官和士兵讲的故事组成,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拼凑书强调的是忠诚、被动地服从。在“剪刀加糨糊”的拼贴之外,伪书的制造者显然深谙相当多中国企业家的心理需求和管理方式,才能让一本伪书畅销一时。

相比于现在“亚特伍德”式的含糊其辞,当时编造外国名人作者的手法可谓是明目张胆。

鱼目混珠or直接冒名,文学伪书的种种套路

鱼目混珠派,利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取一个与知名作家的名字看起来特别相似的笔名,以假乱真,蒙混读者,博取利益。

这一派别,在武侠小说中尤其流行。武侠小说名家,几乎每个人的身后都跟随着一批鱼目混珠者:对于金庸,他们炮制出“全庸”、“金康”、“全康”等笔名;对于古龙,对应有“古尤”、“吉龙”、“古龙巨”等;梁羽生则“衍生”出“梁诩生”、“粱羽生”等;卧龙生这一笔名,对应有“卧尤生”等,温瑞安在给新派武侠作家小椴撰写的序言中还称见过“温端安”、“湿瑞安”……

这些偷梁换柱的手法被识破后,这一派别又有新招,采用“连词”技法,让人防不胜防。比如,对于金庸,他们相应取出“金庸新著”、“金庸巨著”、“金庸力作”、“金庸名著”等,仅仅看作者名字,可以说天衣无缝无法识别,有人追究,出版者便用“断句法”来对付,说什么“金庸新著”是“金庸新”所著。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金庸新。他本名杨明刚,笔名“阳朔”,1964年生于吉林,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大陆武侠热时期,与其他两名专门写金庸小说人物混迹江湖的作者令狐庸、龙骧子合称“三剑客”。他发表了多部武侠小说,1994年以“金庸新著”的署名发表《九阴九阳》,这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续写,发行量超过400万册。2004年,他重出江湖,接受《今古传奇·武侠版》约请,写出武侠小说《十万雄师斩阎罗》,反响热烈,被该刊时任主编郑保存认为是该杂志创刊以来最富创意的作品。

还有不少作家曾被直接冒名出版伪作。比如王朔、冯骥才、叶永烈、池莉等作家都有类似的经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出版后,很快就在图书市场出现了署名“贾平凹著”的小说《废城》。叶永烈可以说是伪书的“重灾户”,仅仅2003年,叶永烈收集到的冒用他名字出版的伪书就达22种,大大超出了他自己的出书速度。

2005年,周国平也遇到了另一个“周国平”。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署名“周国平”的两本新书《纯粹的智慧》、《读禅有感悟》,前者特意用大号字体标出“周国平著”,后者在订货会征订时宣称是“周国平新作”。随后,周国平发表声明,强调“这两本书皆盗名之作,不是我写的”。在声明里,周国平提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的遭遇不是个别的,在此之前已发生多起知名作家被盗名出书的事件,说明图书市场的混乱已达到何种程度。这类事件大致都是不负责任的出版社与不法书商的合谋行为。”

“辞书大王”王同亿

伪书集大成者,王同亿当仁不让。王氏雄风,今人多不察,他曾号称精通13国语言,被媒体誉为“奇人”、“辞书大王”、“当代著名辞书编纂家”、“没有军衔的将领”等,“在20多年里主编、自编词典34部,字数两亿多,平均每天编撰3万多字”。一位新华社记者在报纸上发表过一张题为“著作等身”的照片,相片上王同亿主编的书摞起来正好和他一般高。

王同亿主编的辞书,大量抄袭《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上世纪90年代,有关单位起诉王同亿抄袭,王同亿及出版相关辞书的出版社败诉。然而,王氏如同小强,生命力旺盛,2001年,他编的《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新世纪字典》、《新世纪规范字典》等辞书又出版面世,再度刮起王氏雄风。不过,最终,出版行政机关责成出版社收回劣质辞书。

除了抄袭,王氏还善于“卖萌”。在果壳网,一位网友晒出了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上的“销魂内容”,其中一些词条的解释是这样的:“蛇皮,自蛇的皮制的皮革;孕牛,怀孕的母牛;牛鞭,用公牛阴茎制成的鞭。”

王氏抄袭,制作伪书,已成“王同亿现象”,用以指代“以王同亿为代表的抄袭剽窃、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炮制伪劣辞书的违法违规行为”。

“伪书”历史悠久,但不应仍能生存

中国古代就有多种伪书流传,以至于一些名篇至今难辨真实作者。梁启超曾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总结了6条制作伪书的目的:托古,邀赏,争胜,炫名,诬善,掠美。一些疑似伪书甚至最终成为了古代经典,被广为研读。

但在当今高度繁荣的市场环境下,制作伪书基本只有“逐利”这一唯一目的。而且在信息发达、管理严格的环境中,伪书实在不应该仍能明目张胆地出版。伪书现象尤其是正版伪书现象的不绝于世,反映的是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和出版业界一些从业者和出版机构职业道德的低下和匮乏。

打击伪书,毕竟不能只靠豆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