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误指性骚扰 为何清华学姐“我是女性我有理”

新浪新闻

关注

最近,清华美院某女生指认被一名学弟性骚扰,她将该名蔡姓男生的信息挂在朋友圈和其他校内外社交媒体上,引发第一轮针对男生的网络谴责。事情发生后的次日即 11 月 18 日,通过查看校保卫处监控视频,该女生所指的性骚扰并不存在,她通过辅导员递话给该男生,“ 相互道歉即可 ”,还警告他 “ 以后注意这些可能冒犯人的地方 ”。

随着更多事实披露,加之该女生失态却坚持傲慢与偏见的立场,出现了第二波网络谴责。但这一次的网络暴力针对的不是男生,而是讨伐错误指控学弟性骚扰并且发誓要让他 “ 社会性死亡 ” 的清华学姐。

该怎么看待这次沸腾的网络事件,一时争执不下。究竟是学姐不知礼节,做人出了问题?还是说在女权的激进思维下,导致她采取了盲目的维权举动,进而诬陷了好人?争论在每个层面展开,并且相互交织。

这里有必要理一下时间线——

11 月 17 日清华大学 2020 级某蔡姓学弟在食堂用书包蹭到 2019 级的学姐,随即被她认定用手猥亵其臀部。在被学姐要求交出学生卡后,蔡同学照做,其姓名年级等信息被学姐记下,在朋友圈等平台诬陷其性骚扰,这个消息大肆传播。

该女生在传播朋友圈时,其中有句:“ 小东西我确实不能暴打你一顿,但我先让你在我朋友圈社死吧 ”。

11 月 18 日,学校保卫处介入后,通过调阅监控,确认蔡同学无辜。女生得知后,称 “ 此事了结 ”,试图以云淡风轻的姿态结束由她一手制造的风波。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该女生自己引战的后果,就是将战火蔓延到她自己身上。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络观点都在针对该女生,她的许多个人信息被翻出来盘点。网络暴力正在以 “ 教她如何做人 ” 的方式痛批这个女生。

在这件事情中,有三个事实节点:一是蔡同学与该女生在食堂的 “ 触碰 ”,二是监控视频澄清蔡同学没有性骚扰,三是该女生在事实确认后的道歉问题。

一名女生在公共场所自认为被性骚扰,高声喊出来,并动员周围人来支持揭发 “ 咸猪手 ”,这个大致是没有问题的。相反,忍气吞声的女生只会让性骚扰惯犯更加嚣张。所以,这位清华学姐在感觉被性骚扰后,拦住蔡同学并确认个人信息,这一步不能说不当。

但该女生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是,蔡同学如此配合她查证,也当场否定了,这时候就该对事实本身存疑,谨慎行事才对。

从该女生发朋友圈使用的语调看,很不严肃,不知进退,这是她让自己陷入麻烦的第一步行错踏错。在保卫部察看视频之前,该女生不该将此事公开,她急不可耐地越过事实真相,草率地定性定论,将蔡同学推入了不义之地。

现在看来,支撑清华学姐如此冒失行事的,应该就是在积极响应的女生那里,养成了一种越过事实、推进女权主张的思维定势。不是说女权意识不好,而是说包括女权在内的任何运动式思维,都该立足扎实的事实本身。这位清华学姐之所以在事实不清前高喊 “ 社会性死亡 ”,就是中了这种不查证事实的毛病。

清华学姐最为人诟病的是第二个错误。在事实已经被保卫部确认,她本人也承认的情况下,最该做的是向蔡同学真诚地道歉,并且采取一切措施来挽回她一手制造的恶劣影响。这是她做人的基本操守,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然而事实上,该女生的道歉缺乏诚意,不是当面道歉,而是通过辅导员递话;而且道歉的内容心不甘情不愿,甚至有继续混淆视听的嫌疑,并且还是摆出师姐的姿态,一副 “ 我是女性我怎么都有理 ” 的架势,这让她的说辞徒有道歉之名,而无道歉之实。

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加入到谴责傲慢的清华学姐的行列,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份虚与委蛇、高高在上的 “ 道歉 ”。事发当初,清华学姐希望用社死来惩罚蔡同学,现如今陷入社死状态的反倒是她,这是她万万想不到的。

舆论认为以清华学姐的所作所为,对她展开网络攻击合情合理,是要教她如何做一个正常的人。但这种网络攻击也有走偏的趋向,扒人隐私,网暴女生,并且还存在人身攻击的行为。这绝不是一种教人做事的正确方式,相反是用不正确的方式去做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最终绝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任何对于事实的评判都需要集中于事实本身,只是,如果不去触及她鲁莽行事背后的逻辑思维,不敢面对高校女权诉求剑走偏锋的因果关系,只怕谴责也停留在浅表。

女性遭受性骚扰,碍于权力关系的实际,很少有敢站出来揭露的。所以,社会对控诉性骚扰的女生给予支持,抱以信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凡事有个度,在进程上也有必要详加考证,有多少事实说多少话,这种尺度不仅社会大众要有把握,投身女权运动或同情、实践 “ 米兔 ” 主张的女权分子也当坚持。

要看到的舆论的微妙变化,是对谴责性骚扰的主张不再像从前那样快速支持,而是越来越有所迟疑。造成大众迟疑的,不只是某些性骚扰指控缺乏事实基础,也包括像清华学姐这样的案例,主张建立在完全错误的基础上,导致 “ 狼来了 ”,不仅不信,还很反感女权诉求。

清华学姐就是很好的例子,道歉不诚恳的下场就是不如不道歉,而且导致了坏的影响,让人们反感女权人士的 “ 双标 ”,进一步恶化女性在争取权益时的舆论支持。清华学姐逞口舌之快,她也许没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怯懦地不敢承认),她将会给此后的其他女性制造麻烦,等到她们主张什么时,没人相信了,变相地成为其他女性维权的障碍。

人们当然可以只在做人的层面去理解清华学姐一而再的过错,那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以及被事实打脸仍坚持无礼表达的做法。

但更进一步的考虑,还应该树立这么一个觉悟:坚持女权立场与做一个正常人并不冲突,并无矛盾,相反,假如清华学姐一开始就能好好做一个人,有利于观念意识在实际场景中的推广,吸引更多可以理性思考、理智行事的支持者。

此前报道:

“ 清华学姐 ” 事件持续发酵,谁有权让他人 “ 社会性死亡 ”?

“ 清华学姐 ” 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相关话题上了好几个热搜。

梳理相关信息后,笔者发现,该事件缘起一桩校园内的 “ 咸猪手纠纷 ”,而且早在上热搜前的两天,当事双方就已经妥善处理完毕了。

缘何一个小小的误会最后一路劈荆斩棘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那还得从学姐网曝学弟说起。大致经过就是,清华美术学院一位学姐公开指控学弟性骚扰,借书包掩护在食堂 “ 摸了她的屁股 ”。

网传事发时,这位学弟被学姐要求提供身份证件,并表示可以调取监控来证明清白。但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之时,学姐曝光了该学弟的信息,并扬言要让他在朋友圈 “ 社死 ”。

显然,这位学姐是经常上网的人,网络用语运用得非常熟练。“ 社死 ”,即社会性死亡,是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网络语言,大意为在公众面前出丑,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和另外一个网络语 “ 公开处刑 ” 的含义比较接近。

随后,该事件火速 “ 出圈 ”,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传播,不少网友对涉事 “ 学弟 ” 表示谴责。

但和很多网络热点事件一样,剧情很快反转。

查询监控后,学姐发现不存在所谓 “ 学弟咸猪手 ” 行为。但她的朋友圈已经被截图发到了豆瓣、知乎和微博等网络平台,# 清华学姐 # 的标签由此成为热搜第一。

而底下的讨论已经是一地鸡毛,早就脱离了事实,热搜成了网友发表各种意见的展示牌。就这样,轮到学姐 “ 社会性死亡 ” 了——她的名字、院系、照片全部被公开。

如今,该事件仍在发酵。

正所谓 “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

现在网上有人攻击学姐的长相,有人攻击她的院系,甚至还有人,将此事上升到了群体和性别,觉得 “ 女生们都神经兮兮的,男人一靠近就觉得对方有企图 ”。

学姐如今的遭遇或许不值得同情,因为确实有错在先——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认定对方犯罪,在没有经过法律处理的情况下,在朋友圈公开个人信息和行为。不管是否存在主观恶意,造成的结果就是舆论判了学弟 “ 死刑 ”,让其在熟人圈、舆论中遭受巨大的道德压力。

但有一说一,当通过监控得知事情原委后,学姐发了朋友圈对自己的行为及造成的影响表示 “ 非常抱歉和惭愧 ”。

同时,她也通过辅导员向男生道歉,还在清华校内论坛的树洞上发了长文。

只不过,事情已经发展到远远超过她所能控制的范围。笔者不禁要问,当初要学弟 “ 社会性死亡 ” 的真的只有学姐吗?

有报道称,有 “ 同校学生 ” 补充说,当时这名学姐只公开了学弟的名字,学弟的信息和照片是网络论坛中的其他人 “ 人肉出来的 ”。

而知乎上那个匿名用户假装当事男生写下的所谓自述,更是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人说,学姐活该遭受网暴。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学姐只是公布了学弟的一部分信息就可以将其置之死地?

试想一下,当初打着正义的幌子讨伐学弟的那一群人,和现在同样打着正义的幌子暴力学姐的那群人,很有可能就是同一批人,毕竟现在似乎越来越流行这种网络定罪,社会性死亡了。

同样是社会性死亡,清华学姐事件不免让人联想起不久前微博爆出的 “ 罗冠军事件 ”。

今年 8 月,事件中的女方梁颖,用微博 ID“ 加油吧 Vicky” 发长文,讲述自己被男友罗冠军强奸。

“ 社会性死亡 ” 这个词,正是因为这件事被大众熟知。女方梁颖公布了罗冠军的身份证照片、工作场所、籍贯、职业等等信息。当事人罗冠军很快遭到各种骚扰,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但没过多久,事件出现 180° 大反转,女方梁颖承认发出的内容都是假的。律师声明和警方不予立案的通知也很快被公布。

原来梁颖用微博把网友耍得团团转。随后,罗冠军表示与梁颖和解,“ 罗冠军事件 ” 就此打住。

如今,罗冠军将电影《狩猎》的海报设置为其微博主页的置顶内容。这部于 2012 年 5 月 20 日在戛纳电影节公映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被一则莫须有的性侵指控毁掉生活的故事。

电影《狩猎》中,男主角卢卡斯被指控性侵女童后,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罗冠军将这部电影的海报设为其微博的置顶。

豆瓣上,关于这部电影,有一条热评是这样写的:“ 很多情况下,真相是什么对围观者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让自己站在虚妄的道德制高点上,得意一时是一时,反正过几天他们就会遗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猎奇淹没。”

而在梁颖的那条道歉声明下,热度最高的一条评论则是:“ 你是真的欺骗了大家,你让那些维权的女孩子怎么办?”

的确,女性维权本就是一条艰难之路,而这次的反转事件,无疑会增加女性维权的信誉成本。

同样的担忧也适用于此次的 “ 清华学姐 ” 事件,笔者必须强调的是,学姐的错不在于 “ 误会学弟 ”,也不在于当场发声。只希望这件事不要误导女孩们,如果觉得自己遭遇了骚扰或者侵害,一定要大胆开口,因为你只是在合理地保护自己。

多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日前,《半月谈》就曾发文指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遭遇不端后诉诸网络成为不少人维权的常态选择,通过网络的低成本曝光和高效率传播,达到引起关注和震慑对方的效果。网络曝光在某种程度上便捷了维权流程,同时也可能像事件中被公开信息的男生一样,造成 “ 误伤 ”。受到情绪和立场影响的信息发布者,缺乏甄别能力的网友,或是别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都会导致片面信息甚至不实信息在网络平台被无限放大,给当事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类似上述事件中带有 “ 公开处刑 ” 意味的个人信息曝光,如同遭到限制的人肉搜索一样,应该得到有效遏制。

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作为舆论发酵场地的网络平台,有必要在技术监管层面及时介入,控制带有个人身份照片的信息传播,保护公民基本权利,防止事件未明之前舆情被引导发酵。

文章总结称,此次闹剧的上演也为普通公众敲响了警钟:尊重他人信息,明确事实,慎用网络维权武器,既是尊重他人也是保护自己。动辄威胁让对方 “ 社交性死亡 ”,小心越过法律界限,害人害己!

而笔者最后想说,一个靠谱的摄像头,胜过万千网友的评论,感谢监控!

来源:澎湃新闻、新民周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