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庭审从容的吴谢宇为何弑母?犯罪心理专家分析

红星新闻

关注

2015年7月10日,北大学生吴谢宇在家中将母亲杀害。作案后,吴谢宇谎称母亲出国陪同其交流学习,骗取亲友144万元钱款予以挥霍。为逃避抓捕,他还购买了10余张身份证。在他流亡的这三年间,他换了多个城市,他花钱大手大脚,用几十万元买彩票,甚至还跟一位”性工作者“谈恋爱。

12月24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在福州中院开庭审理。当事人吴谢宇涉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整个庭审持续了4个多小时,当庭未宣判。参加庭审的人士称,法庭陈述中的吴谢宇,从容冷静,“引经据典、逻辑清楚,对多个小说、影视剧中的细节如数家珍,连续20分钟发言几乎不停顿。”只有在谈到弑母细节时,“此前情绪稳定的吴谢宇发抖。”看到母亲死后惨状时,庭上的吴谢宇“哆嗦着身体说‘好可怕、好可怕。’”

作出这一反应的吴谢宇究竟为何弑母?据媒体披露,吴谢宇曾庭上供述自己的弑母动机>>而犯罪心理专家对此作出了深度解析>>

“不如和我妈一起死,

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他自述因为觉得父亲去世后,母亲很痛苦,于是他想到帮助母亲“解脱”。2015年春节形成这个想法后,4月份起吴谢宇就开始策划杀害母亲一事。2015年7月10日用杠铃趁着母亲换鞋时将其杀害。

参加庭审的人士称,法庭陈述中的吴谢宇,从容冷静,“引经据典、逻辑清楚,对多个小说、影视剧中的细节如数家珍,连续20分钟发言几乎不停顿。”只有在谈到弑母细节时,“此前情绪稳定的吴谢宇发抖。”看到母亲死后惨状时,庭上的吴谢宇“哆嗦着身体说‘好可怕、好可怕。’”

红星新闻曾采访过吴谢宇身边的亲戚和同学,以及逃亡期间的同事,经过这些人描述的碎片,曾还原和拼凑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吴谢宇:

学生时期的优秀学霸、关心同学、孝敬母亲的吴谢宇;

弑母逃亡,在夜店做男模、与性工作者恋爱的吴谢宇。

12月25日,犯罪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等专业人士针对吴谢宇自述的杀人动机进行了分析:

如何看待吴谢宇在法庭上的表现?

其陈述或在掩盖真实的作案动机

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武伯欣,在看过了媒体报道中吴谢宇的法庭陈述后表示,他认为吴的陈述,符合犯罪心理学上罪犯对自己犯罪行为合理化的心理。

武伯欣:“(弑母的真实动机)如果能深挖出来,吴谢宇就不会在法庭上这么从容。他的心理的防线就会彻底的瓦解,在法庭上可能会痛哭流涕下跪了。”

在法庭陈述中,吴谢宇提到自己曾尝试自杀,武伯欣对此也持怀疑态度,“(曾尝试自杀)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很难说。因为已无法考证。”

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武伯欣说,罪犯在面对在司法机关介入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所有的犯罪行为合理化,“实际上这种合理化的直接的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罪名,这是人所谓的逃避心理的反应。”结合媒体披露的吴谢宇法庭陈述,武伯欣分析,“吴谢宇庭上陈述内容,似乎是在责怪父亲的死亡,认为是父亲的死亡影响了他的正常心理,这叫归因于外。”

武伯欣解释,心理学上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归因。而吴谢宇的典型特征是把一切归因于外,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法理上的和道德层面的不可饶恕性,这是一种掩盖行为。

如何看待吴谢宇陈述的弑母动机?

不相信

结合在弑母之后,吴谢宇的生活轨迹巨变,武伯欣表示他并不相信吴谢宇在法庭上陈述的作案动机。

“他整个逃逸的过程,包括嫖娼,或者自己做男模,实际上这些行为说明他很激情快乐。事后整个行为,不像有些人犯罪以后,负罪感特别重。”

武伯欣认为,吴谢宇在法庭陈述中,试图用自己的逻辑,把弑母动机背后的理性思考展示出来,“从他心理上说这个好像是理性的操作,我觉得这不是理性的,实际上是一种个性的极端异化,他的举动是人性个性的缺陷已经极端异化。”武伯欣分析,常态性的个性异化,往往是一步步变化的,“比如说跟他妈妈商量,或者是他妈妈打他了,慢慢积怨,然后一步一步的,而吴谢宇没有。”

至于其真正的弑母动机,武伯欣认为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

需要侦查审讯人员深入挖掘,吴谢宇的成长环境到底是棍棒型的家庭还是溺爱型的家庭,“棍棒型的家庭可能会引发较大的冲突以及仇恨。”;

其次

是需要探究在吴谢宇进入北大离开家庭之后,还有一些什么因素影响了母子关系?比如经济问题或者情感问题等,“深挖这些心理冲突和犯罪背景是非常值得的,但恰恰在我们侦查审讯环节或者检查起诉是不足的。”;

最后

武伯欣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始终存在着 AB面。A面看着都挺好,B面的东西恰恰才是具有驱动性的,“这个案件恐怕在B面上还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或者去深挖的因素,我们研究犯罪心理,更注意在B面上。”

来源:红星新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