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黑土地倾注了太多心血!亲友讲述袁隆平事迹

央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多年来,袁隆平院士对黑龙江这片热土倾注了太多心血,给黑龙江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记忆。
2006年袁隆平院士最后一次踏上黑龙江这片土地,曾提出“不可能”和“没想到”,当时陪同袁隆平进行调研的水稻专家潘国君回忆,袁老“一身布衣一双布鞋,在田间健步如飞”↓↓
另据亲友透露,袁隆平“走的时候很安详,面带笑容。”多人讲述袁隆平生前细节>>
2006年9月,时年76岁的袁隆平院士来到黑龙江进行调研活动,当时黑龙江省著名的水稻专家潘国君陪同。记者联系到潘国君,他回忆说“袁老是个低调朴实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儿。”潘国君说,袁老平易近人,和他交流向他请教都没有任何障碍。袁老当时给人的印象就是精力充沛,一身布衣一双布鞋,在田间健步如飞,只要是提到水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详细观察了北方水稻的性状,并且提了许多水稻专业技术上的专业问题。袁老说话习惯直来直去,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潘国君汇报时提到黑龙江水稻当年的亩产能达到450公斤时,袁老表示不能相信,“不可能”,湖南的水稻亩产才400多公斤,以黑龙江的积温应该是达不到。
第二天上午,他陪同袁老来到五常市民乐乡进行实地调研。在观察了稻秧的密度和稻穗的长度之后,袁老很快就估算出亩产应该超过450公斤。在潘国君进一步介绍,五常的亩产500公斤、建三江亩产600公斤之后,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连称“太好了,没想到!”他还对现场的记者说,“黑龙江水稻产量超过号称水稻王国的发达国家日本,很了不起,可以说黑龙江的水稻研究走在了世界前面。像黑龙江这样一个温度这么低、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达到这么高的产量,很了不起!”
袁隆平院士:向北大荒精神学习
袁隆平院士生前十分关心和支持北大荒水稻事业的发展。2006年9月11日下午,他参观了北大荒博物馆,对北大荒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历史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钦佩,并写下“向北大荒精神学习”。
离开的时候袁老还提出今后能再到黑龙江,到三江平原做调研,但是因为工作繁忙,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2006年的调研成为袁老最后一次到访黑龙江。
他和团队把科研做在“黑土地”上
2010年,查哈阳农场与袁隆平院士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协议,共同研发北方杂交粳稻,在查哈阳农场建立袁隆平院士北方杂交水稻研发基地,以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致力于粳稻种业研发。并于2011年起冬季赴海南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夏季在查哈阳农场水稻科技园区开展一年两季水稻育种繁育实验。经过9年18个生长季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完成了第一阶段黑龙江水稻主栽品种性状改良任务,培育出优质、高产、抗倒、耐寒的优良品系70余个。合作研发的水稻品种寒稻79、寒稻13于2020年获得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
2011年,农垦科学院与袁隆平合作,在农垦科学院设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大荒分中心,袁隆平任技术总顾问,双方开展“寒地杂交粳稻选育与利用研究”合作项目。目前,已初步育成遗传稳定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寒地粳型不育系及恢复系亲本40余个,筛选出4个生育期适中、耐寒抗倒并比对照品种增产10%—15%的杂交组合。
2013年12月,袁隆平院士还受聘为青龙山鑫龙水稻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青龙山鑫龙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与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水稻团队深入合作,实现北大荒有机水稻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青龙山首批有5千亩水稻田受益。
2020年,经过国务院批复,由袁隆平院士倡议创立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落户黑龙江。“东北分中心”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立足东北、面向全国,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培育寒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为主线,集成“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集成示范+种子产业化+推广应用+稻米产业化”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的开发模式,为黑龙江省耐盐碱水稻产业壮大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20年,“东北分中心”按照中心总部的要求和部署全面启动筹建工作,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齐齐哈尔铁锋区等区域内建立了千余亩典型的盐碱稻区,作为耐盐碱水稻原种培育及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
相关报道:
亲人回忆:袁隆平摔伤已两月 走时很安详面带笑容
5月22日下午5:28,袁隆平的遗体抵达长沙明阳山殡仪馆。
“他走的时候很安详,面带笑容。”当日下午,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家属休息室,袁隆平身边的工作人员、在隆平高科工作多年的陶先生向上游新闻记者说。
“原来希望他能战胜病魔,闯过这一关,结果还是没有挺过去。”袁隆平的弟弟袁先生是某高校退休教师,他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哥哥今年3月10日摔了一跤,左腿受伤,“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损伤之后用药起了反作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袁先生表示,哥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处处为人着想,哥哥逝世令他心情感到很沉重、很难过。
袁隆平的弟妹程女士也是一名退休教师,她向记者介绍,哥哥工作上极为严格,同时又疼爱关心下属。程女士说,自己的工作方向与哥哥不一样,但她认为,哥哥是自己的榜样。“前天我给嫂嫂打电话,哥哥(袁隆平)还接了,他很开心。”程女士介绍,哥哥摔伤后一直想找机会来看望,但由于疫情等原因没有过来。昨天打电话给嫂嫂,哥哥身边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讲,“你现在不叫她过来,什么时候叫她过来呢?”我们感到情况不妙,所以今天我们一大早坐飞机赶过来了。“嫂嫂是害怕我们担心,她是报喜不报忧的,她才讲这些话。”
袁隆平亲属追忆:前几天通话时还能正常交流
5月22日下午6时许,记者希望采访袁隆平的太太邓女士,“老人现在悲痛阶段,也不善于表达。”身边一位女士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请求,随后邓女士乘车离开明阳山殡仪馆。
来源:央视、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