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33岁男子瞒着父母复读13年 到底图什么?

新浪新闻

关注

高考没发挥好可能是多年的遗憾,然而选择复读却需要极大的勇气。

今年33岁的唐尚珺,一共参加了13次高考。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时他连三本都没考上,后来接连考上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却还是选择重新再来。他今年成绩如何?真正愿望曝光>>

身陷复读泥潭的中年人

唐尚珺今年33岁了,算上今年,他一共参加过13次高考。

最初,他的梦想是考上中科大,但他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时候,连三本都没考上,父亲把他送到了一家技术学校。

他偷偷退了学,拿着家里给他读技校的钱,偷偷继续念高三复读,一读就是四年。

2014年,唐尚珺顺理成章该“毕业工作”了,他过年的时候很想回家,但是又不敢回去,怕父母问起工作的事。

他的家在广西防城港的农村,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家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父母在地里种甘蔗换钱,家里全靠父亲的“血汗钱”供养儿子读书,父亲本以为,唐尚珺一毕业,家里就总算盼到头了。他假装自己在工作,从生活费里扣了500块给母亲。其实这4年,唐尚珺并非原地踏步,他的成绩不断进步,从技校到二本再到一本。

2014年他考了563分,收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招生办老师打来的电话,但是他告诉对方:“我正在谋生,无法去上学。”他想考上600分,于是一意孤行选择了继续复读,为了“梦想”——“很多人都讨厌农村,挣扎着想要走出这个圈子”,唐尚珺也是其中之一。

2015年考上了吉林大学因为专业调剂不理想,他再次复读。2016年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他很高兴,终于向家人坦白自己这些年的坚持,家里人也很高兴。

但不幸的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父亲查出肺癌晚期。通知书给老爸、姐姐、哥哥看的时候,大家都很平静,因为心思都不在这里。

唐尚珺突然醒悟过来:高考算个屁,亲情比一切都重要。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带父母到北京旅游了一趟,完成了“梦想”,在北京那段日子那可能是他人生中最放松、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他本来已经办理了助学贷款,入读中国政法大学。但是这个时候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他在网上看到广西一所高中的广告,承诺他退学复读可以拿到2万块钱的奖金。这是他最快能凑到钱的方式,他毅然选择了复读,拿钱给父亲治病。

但是,命运又跟他开了一次玩笑。两万块钱对于治疗晚期肺癌来说本就是杯水车薪,一年以后父亲过世,他再一次陷入复读的泥潭。2017年、2018年他都没发挥好,继续复读。2019年考上重庆大学,他没去。2020年他觉得自己考得不好,再次复读。

2021年他又一次进入考场,6月23号广西放榜时,他在微博里说:如果努力就可以。

关于他今年的高考结果,有传闻说他考了700多分,终于得偿所愿,还有人说,可是如果考上了,又怎么会发这样一条微博……他的微博简介是这样说的: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正确的事,非刻意为之,只是后知后觉。

青春早该散场,他却困在高考分数中,直到中年。

复读产业链:用奖金围捕高分复读生

唐尚珺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耗费这么多年去取得一张大学入场券真的值得吗?为了2万块钱,放弃中国政法的学籍又值得吗?

但他之所以能做到复读13年,毅然做出退学这种“短视”的决定,都是因为有学校在鼓励复读,用经济支持来诱惑唐尚珺这种“陷入绝望的人”。从第一次上一本线开始,唐尚珺回学校补习就不用交学费了,而且他还可以拿到300块钱的生活补助,每超出一分,就多拿2块5,他每月可以领到400元。

而在唐尚珺背后,有一条鼓励复读的邪恶产业链。多年来,国家及各个地方教育部门多次明令禁止复读侵占正常考生的教育资源,但实际上,基本每个学校都有复读班。

因为不仅可以靠招低分复读生创造高额的收入,还可以借高分学生提高重本率,吸引更多生源。高考复读,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一门生意,唐尚珺这种苦苦挣扎的复读生就是为机构刷出漂亮数据的棋子。

但复读班不仅屡禁不止,而且复读所需要的的花费还越来越高,在一些出名的高中,复读班一年收费甚至可以高达12w。

在一项2019年针对宁夏复读生的研究中,从二本、三本跨越到一本,复读的效果是显著的,但如果第一次高考分数在一本线上,复读效果显著为负。

然而,我们最常见到的鼓励复读,是用巨额奖金,鼓励高分考生复读考冲刺清华北大的。这样的复读,即便成功考上了清北,又真的有意义吗?

唐尚珺前面还有一个老乡,叫吴善柳,他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吴善柳从2000年开始,在14年的时间里,参加了10次高考,终于考上了清华,中间甚至还因为“不在北大校本部”,而拒绝了北大医学院。

2020年,吴善柳从清华毕业时已经36岁,但他却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做任何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去了郑州一所私立中学当老师,辅导学生参加高考——这是他最熟悉,也最擅长的事。他年轻的时候说:看到清华的学生一亮出自己的学历就很轻松找到工作,他觉得很羡慕。

而等到他36岁,最终拿到学历的那一天,或许他才真正发现,从前的想法,只是基于一种对名校的仰望和想象罢了。

人生,应该是从学校毕业那天才开始。

成功案例如吴善柳尚且如此,但世上还有成千上万个唐尚珺,在复读的角落里苦苦挣扎,不被看见。

甚至,被这些居心叵测的高考复读广告所诱捕。不是自私,而是寒门的无奈挣扎。如果唐尚珺第一年不去复读,从普通的工作开始做起,现在已经工作7年了;如果考上西南政法大学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复读,现在已经毕业3年了;如果没有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他已经毕业1年了;如果考上重庆大学的时候不再复读,还剩下一年就毕业了……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别人的人生都在向前推进,唐尚珺的人生好像永远停留在了18岁,青春无悔,为梦想冲刺……

唐尚珺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后,他受到最大的指责,是他的自私,拖着家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却在父亲生病最需要照顾的时候无能为力。然而,细究起来,这样的指责,其实十分残忍。

读书,对于出生贫寒的人而言,从来都不只是“增长知识”这么简单,他们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义务,关乎个人改变的命运,关乎一个家庭的沉浮。父母辛劳地做着体力活挣钱供养自己上学,家里的哥哥姐姐为了自己继续读书而辍学……多重的道德压力,逼得他们除了勤奋努力,无路可走。这是他们的动力,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巨大的精神压力: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扛下所有的痛苦成功走出大山,但有一些人就是会被这样的渴望和压力碾得粉身碎骨。

唐尚珺多希望自己的坚持,只关于自己,而不牵扯到家里人啊。瞒着家里复读的时候,心里有再多的憋屈和难过,他只会泪流满面地告诉母亲:你儿子一表人才,你什么都不用愁。

“只要你们身体健康就好了”

“儿子自己的事,自己会去争取去打算的”

难道寒门学子就没有自由追逐梦想的权利了吗?是,梦想是唐尚珺自己的,但他在追梦路上所做的一切,与他的家庭却无法割裂开。他的很多行为看似“自私”为了自己的梦想,但又何尝不是为了家里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他复读的时候,尽量不花家里的钱,每年高考的暑假就去打零工,给下一年复读挣生活费。

面对父亲的病,他不是只能毅然决然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前途换来2万块钱……底层人民就是拿命换钱,芳汀在陷入绝望的时候只能卖头发、卖牙齿,许三观为了救儿子只能一直卖血,而唐尚珺为了救父亲,能卖的只有自己的青春,宝贵的时间而已。

尽管短视,但这样的短视,不是不可理解的,在经济窘迫的人当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多少农家子弟曾经因为钱,做过类似“自毁前程”的事?

比如,为了给父母省钱,放着更好的学校不去上,反而留在乡里上给补贴的学校。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拓展自己的机会……

唐尚珺某种程度上,只是做了一般“懂事”而绝望的农家子弟会做的决定罢了。他的挣扎,他的“短视”,他的执着,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退学复读,都是他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为了改变命运,付出沉重代价的极端案例。

寒门子弟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重担,无论他们最终成功与否,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与命运勇敢抗争的英雄。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希望无论唐尚珺今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今后也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早一点放过自己,与自己和解,或许才是他真正的出路。

来源:凤凰周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