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鸡汤加了点料,杭州小伙喝下后中毒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应晓燕
神志模糊、牙关紧闭、口角流涎、四肢痉挛……近日,27岁的张先生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时,生命危在旦夕。
“赶紧救人!”经过急诊医学科医护团队几天的紧急救治,张先生终于康复出院。而让张先生在鬼门关走一遭的原因是乌头碱中毒,这还得从那锅鸡汤说起。
深夜炖美味鸡汤
当天凌晨,加班至深夜的张先生回到家突然感觉很饿,加班之后耗费了大量的脑力,就想吃点什么补补,于是翻箱倒柜,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一点附片,又从冰箱里面找到了半只鸡。平时痴迷养生的他,就拿着这两种东西一锅炖,不出一个小时,一锅美味的炖鸡汤就好了。饿极了的张先生,立即盛出一碗喝了起来。
来源:视觉中国
没想到这美味的鸡汤喝完后,张先生便出现了这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幸好家人发现了情况,立即打120紧急把他送到了医院抢救。
看到家属随身携带鸡汤里的附片,接诊医生快速判断“患者考虑是乌头碱中毒”,急诊医护团队立即完善各项检查检验,同时迅速进行洗胃、药物导泻、护肝护胃、解痉止痛、阿托品拮抗腺体分泌等对症支持治疗。
经过紧急处置,张先生症状有所改善,后收住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行血液灌流接受进一步治疗。
来源:视觉中国
几天的紧急救治,张先生终于康复出院。出院时他感慨地说:“我一直很重视个人健康,喜欢养生,没想到这次差点因为养生把自己‘送走了’,以后一定要科学养生!”
乌头碱是什么?
养生已经成为现代的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健康和保健。药膳是养生的一种重要选择,它结合了中药和食物,既美味又营养,能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但如果未遵从科学养生,选取的中药材种类或剂量不正确,可能会酿成悲剧,一不小心可能会导致中毒致命!
那么,乌头碱的毒性有这么厉害吗?
1.乌头碱特性与危害
乌头碱类药物是存在于毛莨科乌头属中药材,如川乌、草乌、(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等植物中的主要药用成分,一般是指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是一类剧毒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其总量应低于0.17%(按草乌、川乌干燥品计)。其中,乌头碱毒性最大,纯乌头碱0.2mg即可引起毒性作用,3-5mg可导致死亡。上述乌头属中药材均列入国家《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管理。
在临床上,乌头碱类药物可用于镇痛、消炎、麻醉、降血压等。在民间,常用乌头碱类药材炖肉食用或泡酒饮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等。然而,乌头碱同时具有毒性,炮制不当、煎药时间不足,误服、饮用过量等均易造成乌头碱中毒,需要小心谨慎使用。乌头碱主要损害心脏和神经系统,可导致心律不齐、心脏衰竭、呼吸困难、昏迷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药膳应用与风险
药膳养生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通过中药食材与食物的搭配,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然而,在药膳中加入乌头碱虽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中毒的风险。因此,在药膳中使用乌头碱时需严格掌握剂量,注意炮制方法,并遵循医嘱。
3.中毒症状与诊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头碱具有强心、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抑制呼吸中枢、兴奋迷走神经等作用,同时还具有促进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细胞生长的细胞毒性。因此,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中毒潜伏期较短,临床发病时间数分钟到3小时不等,以30分钟至1小时多见。诊断乌头碱中毒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1)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最早,主要表现为口舌与四肢麻木、蚁行感、全身紧束感,伴眩晕、眼花、视线模糊,重者抽搐、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2)心血管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多源性和频发室性早搏、心房或心室颤动等多种心律失常和休克,心脏损伤是乌头碱中毒的主要特征。
3)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4)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出汗、流口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4.如何预防乌头碱中毒?
1)由于0.2mg的乌头碱就能让人中毒,并且乌头碱中毒目前没有解毒特效药,所以不要擅自使用乌头属中药材进行食疗或其他用途。
2)正确炮制:乌头类中药需要经过正确的炮制,以降低其毒性。
3)遵守医嘱:如果患者需要使用乌头碱,应遵守医生的医嘱,不要自行更改用药方法和剂量。
4)注意观察:在使用乌头碱后,应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5.怀疑乌头碱中毒时怎么办?
1)立即进行催吐、尽量减少毒物吸收:立即喝下大量的温水或温盐水,然后用手或筷子等物品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
2)迅速拨打120或送至就近医疗机构,避免延误最佳救治时机。最好保留一些食用过的汤药或药酒,交给医生鉴别,以明确病因,便于对症治疗。
总之,药膳养生需谨慎使用乌头碱,严格掌握剂量,注意炮制方法和医嘱。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掌握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以保障个人健康安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