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无法笑着重温这部人生电视剧

新浪新闻
近日,美剧《老友记》的五位主演在《人物》杂志(People)发表了联合声明,悼念剧中钱德勒的饰演者马修·派瑞。
马修生前一直在与酗酒和药物成瘾做斗争,而他的《老友记》搭档们也在竭尽所能地帮助他。“就像企鹅团队一样,一只企鹅病了,其它的都会围过来,撑着它继续向前走。”
戏内戏外,《老友记》六人组的友谊让人感动,也让人唏嘘。他们的角色,早已化作他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友记》本身,也深度参与了剧迷的人生。
也许正是因为现实如此残酷而悲伤,成年人才更需要童话。今天,我们回到这部跨越十年的国民美剧。媒介文化研究者常江将为我们解读,这个永远有钱德勒存在的平行世界,为何如此吸引人。
讲述 | 常江
来源 | 《美剧大爆炸:创作、脑洞和文化密码》
01.
平平淡淡才是真
风靡全球的美剧当然不止《老友记》,但让它有不被时间磨灭的影响力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在剧集那些看似笑点的生活细节背后,所折射出的价值观。
《老友记》围绕着六个居住在纽约曼哈顿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展开。故事的主线是六个人之间不离不弃的友情、亲情和爱情,副线则是每个人在感情和事业中的成长、挣扎与奋斗。
六位主人公出身不同,性格也各异,却因为种种机缘成为了同学、室友、恋人和夫妻。他们的故事演绎着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身份的普通人,在曼哈顿这个五光十色的文化拼盘中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向观众有力地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价值观,那就是自力更生、善待他人、尊重差异和忠于内心。
全剧推崇了三个道理,在今天来看依然很实用:
第一,不管你是谁,每个人都应当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第二,我们应该积极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它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第三,真正的快乐与金钱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更多源于一种自由和有责任的生活。
比如全剧最受欢迎的人物瑞秋,起初就是一个靠刷医生老爸信用卡生活的富二代,却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从咖啡馆的服务员做起,一步一步成长为知名时尚集团的中层管理者。
还有按摩师菲比,虽然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环保理念,对各种生命充满了善意和敬畏。
大学教授罗斯虽然很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乐于纠正他人的语法错误,但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会挺身而出,倾尽全力。
剧中人物不断通过自己的言行和选择,强化着这三个核心道理。六人帮的故事看似平淡得就像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一样,但其中的真挚戳中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正是因为这份“真”,《老友记》成为美国青年群体理想人际关系的样板,也为后来许多同类电视剧,比如《欲望都市》《威尔与格蕾丝》等等提供了叙事典范——以纽约为背景,年轻人的友情和爱情为线索,个人成长为主题,大都会文明为价值的依托。
这些剧集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更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应当如何拥有一种现代的精神生活。
《老友记》尝试建立的是一种超越民族文化,以多元的城市生活为根基的价值体系。它的精神气质,就像剧中人物咒语般的那句口头禅“How you doing?”一样,是一种既从心所欲又效法自然的洒脱状态。
02.
是友情,更是一个家庭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老友记》这部电视剧真的是关于友情的吗?
在全剧长达十年的叙事线中,我们发现,其实整个故事最终还是落在了一种更传统的观念体系上。它以一种迂回的姿态,重返了80年代的传统家庭价值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剧名虽叫《老友记》,但全剧六个主要人物,其中有四个在这个小圈子里解决了婚姻大事,从朋友转型为夫妻。
在全剧的后半段,爱情和婚姻完全超越了友情,成为现实生活里种种困境的终极解决方案。友情的元素被淡化,剧情完全由莫妮卡和钱德勒的“有婚姻没孩子”,以及瑞秋和罗斯的“有孩子没婚姻”两条情感线牵引。
《老友记》的文化核心为何会在十年间出现了如此大的转变?当然是为了向美国社会更主流的传统价值观靠拢。
美国的公共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核心观点,深受福音派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这一教派属于新教体系当中的保守派,始终将家庭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单元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老友记》确立国民美剧地位的90年代末新世纪初,家庭主义(Familism)仍然美国最普遍的主流价值观。尽管象征着大城市的文化多元主义起势猛烈,还是不敌家庭主义,也就是美国公共文化向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回归。
尤其经历了2001年的911事件后,整个美国陷入了创伤,回归家庭成为必然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热播美剧的叙事策略。对于《老友记》的创作者来说,要想解决因新鲜感降低而导致的观众流失问题,就必须不断地向家庭这一国民价值观示好。
这一策略为《老友记》在第八季走上影响力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也导致了这部优秀的作品在最后两季,免不了陷入文化上的平庸。不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电视剧或许注定是一种中庸的文化,期望《老友记》达到某些电影、甚至书籍的深刻效果是不现实的。
绝大多数在文化上拥有重要性的电视剧,都会在播出之初用新锐的概念来实现自身内容的差异化,但整部作品最后的归宿往往仍是多数人所熟悉的价值观念。
当然,作为一部近30年前开播的电视剧,《老友记》的很多细节在当今看来已经趋于保守,比如剧中对LGBT亚文化群体的呈现就受到了很多批评。
此外,故事发生在种族构成十分多元的纽约,但全剧出现的有色人种却屈指可数,主要人物更是清一色白人。
电视剧,究其实质,不过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人的自我成长,以及人在成长中的爱与被爱,构成了绝大多数电视剧的主题。
美剧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人的成长轨迹及情感经历的刻画,这种刻画既自然又真实,许多优秀的美剧因此而成为特定群体的心灵与记忆的活历史。
从个人成长与情感关系两个维度出发,美剧其实是一种中介,也是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书写方式。
文化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想象性解决”,强调观众可以通过消费影视文本获得一种关于自主性的想象。
在这一理论的关照下,电视固然要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但更要让观众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观众需要这样的确信和想象。
在这层意义上,《老友记》更像一部以现代大都会为背景的成人童话。它的首要使命是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善意和美好的世界,而它的一切叙事策略也都为了加固这个世界而存在。
03.
难以超越的“国民美剧”
尽管如此,《老友记》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依然是它风靡全美乃至全球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在美剧主流叙事模式的变迁中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是电视文化在美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主流美剧的叙事结构通常有两个特征,一是单线性,二是以家庭为中心。展现非裔美国人家庭生活的《考斯比一家》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力。
这类作品以美国中产阶级居住的近郊小镇为故事展开,主要背景以及所展现的家庭价值观,迎合的是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弥漫于全社会的文化保守主义,近郊主义,和小城镇文化。相比之下,描绘都市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作品,却很少见。
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城市通常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直到1989年,一部名叫《宋飞正传》的情景喜剧开播,情况才有所改善。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是这部剧使友情和都市主题在90年代美剧文化中主流化。
公正地讲,《老友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宋飞正传》的肩膀上。在前几季播出时,曾有声音批评《老友记》模仿《宋飞正传》,但《老友记》在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彻底摆脱了前者的影响。
与《宋飞正传》相比,《老友记》的多线叙事更为清晰,人物关系也更复杂,对现实社会议题的涉猎也更广泛深刻。
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保守文化因冷战的结束而渐渐失去影响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面刺激了美国社会,尤其是大城市的文化活力。年轻人开始拥抱多元的价值观,也更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友记》的出现比《宋飞正传》生逢其时,它的流行也有了更坚实的文化基础。
现在回看,在高手林立、精品如云的美剧战场上,每一部生存下来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故事精巧,或演技高超,或主题深刻,但像《老友记》这样,有资格戴上“国民美剧”桂冠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首先,要成为国民剧,至少得满足如下三个标准:第一,在播期间有杰出的收视表现;第二,在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上,获得过「最佳喜剧类」剧集或「最佳剧情类」剧集的奖项;第三,文化影响力超越电视界,在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版图中留下了痕迹。
《老友记》在上述三个指标中或许都不是顶尖的,但要论三者加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影响力上,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能超越《老友记》。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配图:《老友记》《老友记重聚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