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独家对话导演张末丨是张艺谋的女儿,但也遇强则强

新浪新闻

关注

腾讯娱乐联合电影岛赏,独家推出电影人自述体对话栏目《影鉴SP:来自电影人的自述》——听他们讲述自我、讲述电影、讲述热爱。

我们邀请了导演张末,听她讲述她与《拯救嫌疑人》的故事。

张末的身上有着多重的身份标签:大导演张艺谋的女儿、女性类型片创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等等。当这些标签汇聚到一起,关于张末人们自然会充满了好奇,似乎她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应该和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或者说人们希望她有一些不一样,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好运气都可以降临在她的身上。

但当实际接触了张末可以发现,她很亲切,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我们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上述提到的三种标签,只是她的出身、工作和家庭情况而已,她早已自洽,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至于外界强加给她的焦虑,她也已经有了接受并与其和解的勇气,与其纠结很多无法改变的事情,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能够认真打磨、人定胜天的事物上。

这一次她带来了最新导演作品《拯救嫌疑人》,相较上一次独立执导的首作《28岁未成年》已经过去了7年。遥想当年影片上映时,作为新人导演,张末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她并未放弃,而是不断自我精进提升能力。去年她和父亲联合执导的《狙击手》上映收获好评,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如今她带着《拯救嫌疑人》再度接受观众的检阅,重新站在了属于她的起跑线上。

《拯救嫌疑人》讲述了华人金牌女律师陈智琪在女儿被绑架后,接到神秘电话要求她在五天之内为一位死刑犯做无罪辩护,否则撕票。被逼无奈下陈智琪展开调查,在搜寻线索的过程中,她为死刑犯辩护的行为受到了死者家属林淑娥的质疑。随着案情深入她发现自己被卷入另一场阴谋之中。

对于张末来说,这次的创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全实景拍摄、多变的天气、紧张的周期、演员体力的透支……但好在她和团队最终一一解决。尤其是演员的表现,带给她极大的惊喜和动力。《你好,李焕英》后再挑大梁的张小斐,将一个为了女儿奋不顾身的母亲诠释得令人感同身受,她的表演同时也获得了张艺谋的高度赞赏。

当导演这件事从来不能靠遗传,更多的还是要靠天赋与努力。如果让我来说张末和张艺谋最像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遇强则强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会轻言退缩,而且都是不断地想要挑战更高难度的创作,在张艺谋持续发力创作回勇的今天,张末对于类型片的探索和尝试同样值得关注。

这一次与张末的聊天,她讲了许多心里话。上面三种身份她都有提到,我非常感谢她对我的坦诚。当读懂了张末的故事,再回头去看《拯救嫌疑人》,也许很多藏在镜头后面的导演想说的话,大家也都可以心领神会了。

以下是导演张末的自述,她和我们分享了她与电影《拯救嫌疑人》的故事:

1

关于《拯救嫌疑人》的创作,我们要从头说起。我一直特别喜欢悬疑类型的影视作品,所以自己也很想做一部极致一些的悬疑片,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入一些个人想表达的东西。这个故事的核心和母亲的复仇有关,很多悬疑电影习惯了一种模式化的套路去反转,我们肯定也要有这种模式,毕竟无法脱离开电影的发展框架,但如何能再多一些创新?我想就应该是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所以只要把这种情感对决极致化放大,再加入悬疑元素,应该能在普通的悬疑格局之上实现升华。

电影中给主人公陈智琪留的只有五天时间,电影也呈现了倒计时的概念,这在形式上就很极致。强设定就像某个星球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一定要去援救那样,它永远都有看点和戏剧冲突。当然写剧本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任何题材都会有推倒重来的过程,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太平常,我们就在想如何把它变得不平常,这种不平常还得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这次主要是在梁昕苑这条线上,我们多费了点劲。我们一直没想清楚应该把她塑造成一个什么类型的角色,因为她是受害人,事件因她而起,她的戏又很短,最后还是把她设计成一种无辜的角色,同时因为网络暴力,又受到了二次伤害。这个点确实是到剧本创作快结束的时候才加上去,还是想在母爱以外,再为这个故事注入一些现实性的思考。

我觉得作为创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得知道现在的观众喜爱什么,或者他们关注什么。尤其是商业片,就应该去融入观众所注重的事件与社会问题,这样的创作才会有意义。在悬疑片的创作中,故事一定是最重要的基础,导演个人的风格与美学都应该基于故事之上,当然了,与其说是美学,不如说是氛围感。这次拍《拯救嫌疑人》,在镜头的运用上我们都还算固定,还是以故事为中心。如果要我个人来总结,那就应该是得让观众看得明白,你可以挖很多坑,或者埋很多伏笔,但这个伏笔在某一情节点出现时观众能做到秒懂,否则观众是很难相信并且代入的,这就是导演技巧的问题。什么东西该放,什么东西不该放,又如何来进行排列组合,这是考验悬疑片导演能力的地方。

第一次拍悬疑片,我觉得对导演的逻辑思维还是挺有要求的,悬疑片观众最大的爽点就是他明白了故事的走向,他会自己展开谜底的猜想,创作者需要给到观众这样的嗨点,现在的观众观影量越来越大,品味和标准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布局者”,必须更加努力把故事吃透,做得更加精准与没有漏洞,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

导演这个工种,更像是匠人,是一个手艺活。我拍我第一部电影《28岁未成年》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没拍过嘛,只能照葫芦画瓢,原来在剧组看到人家当导演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就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时间长了会发现,导演不要去演“导演”这种身份,你就去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这项工作如果经常练习,积累起了经验,确实会更游刃有余一些。这个电影算是我的第三部长片了,也是独立执导的第二部,前面两部电影对我匠人精神的打磨非常有帮助。压力当然有,但每部电影都有压力,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就拿《拯救嫌疑人》来说,我们在很炎热的环境下拍摄,而且天气非常多变,经常就突然下暴雨了,很多情况都需要临时做变化。我这个人比较偏理性,即使遇到很多糟心事,也不会显露出来,因为所有人都在看着你,尤其是演员,如果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的话,也会带动演员的感受,让他们心里不踏实,所以不要发泄无意义的情绪,我尽量让自己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去解决问题。这个剧组最让我欣慰的就是遇到这群演员,他们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投入,而且非常用心地去帮助我完成很多细节上的塑造,或者是在人物设定上给我惊喜。

比如张小斐,我记得我最初看《你好,李焕英》,本来是想看一个合家欢喜剧,没想到看完之后泪流满面。我是一个泪点很高的人,很少有电影能让我动容,但看那部电影的时候我真的哭了。小斐的表演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一种导演的直觉吧,当看到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演员,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多去观察她。后来我二刷的时候就着重看她的表演,她诠释的是一个柔中带刚的女性形象,女性的本色就该如此,我又找来很多她的采访,她提到希望未来可以拓宽演艺道路,不光是戏剧,还希望能演悬疑剧或者其他正剧,我就记住了这句话。

剧本创作结束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很苦恼,像陈智琪这样一个精英律师应该是什么样子?伶牙俐齿,谁都说不过她?这样的人设似乎并不讨喜。我接触过一些律师,都很温和,只不过在职场上会凸显他们的专业性,不是我们想象中见人就怼的感觉。小斐很符合我脑海中的形象,就托团队主动联系她,看看她是否感兴趣,她看完剧本后也很喜欢,我们就见了一面。见面的时候,小斐就说:导演,我想跟你商量一下,陈智琪的表现能不能表面上别过于强势,到法庭戏的时候我们有空间展现她的专业性。她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尤其是丢孩子的段落,即使再强大的女人,作为母亲肯定也是慌乱的,所以在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上我们是高度吻合的,就这样互相选择促成了合作。

实际拍摄时,小斐有两场戏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一场是陈智琪给恩恩送药的戏,在拍之前我还很担心,因为天气不定,大家都很焦躁,那条路也不平,我怕小斐在跑的时候出危险。小斐知道自己要跑,在那里酝酿了很久,然后一开拍,整个人的爆发力就出来了,只拍了两条就过了。我没有给她过多的限制,最后她的表演包括和绑匪的撕扯,先是服软,后来变得强势的转换,很自如也很准确。真的是很惊喜。

第二场戏是在法庭上,因为电影刚开始的那场法庭戏太短了,大家似乎只能感觉到这个律师挺厉害,打赢了官司,但具体如何厉害没有篇幅去展现。但是后面重头法庭戏的时候,小斐的台词功底惊艳到我了,我们一开始用的是长镜头,她可以做到一口气说完,足足有2、3分钟,都是她个人的输出,还要配合上情绪,台词量不仅大,而且有很多专业术语。这时候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每次收工后她都会第一个跑回去,甚至都不跟人打招呼,她回去是为了准备台词,这场戏的台词她可能在这之前背了将近一个月,所以到实际拍摄时,她完全不会因为台词而卡顿。

在片场她大部分时间都很严肃,是为了更好地进入人物。她把自己孤立在一个角落,每当从化妆间里出来的时候,她的戏已经在脸上了。包括惠英红老师,她们都带着一种来自角色的精神压力,所以在开拍前,她们都已经在角色中了。

我在电影里客串了一个运动会上的家长,当时我们群演不够,只能自己上了,我们的剧组工作人员也出演了很多角色,包括丹温的邻居。就是我们演员副导演。在现场临时去加群众演员很难,有时候只能就地取材,看剧组里谁没露过脸,就叫谁来。后来拍到那一幕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导演就差你没露过脸了,所以我就勇敢地客串了一下,这都是拍摄时很有趣的花絮。

2

整个拍摄过程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最后惩治丹温的那场戏,我们真的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船厂,里面布置好一打灯,氛围感立刻就起来了,还挺瘆人的。这场戏对演员们的要求很高,演丹温的洪浚嘉需要真的被吊起来,他本人还恐高,长时间吊着空气不流通,再加上高温,很容易虚脱。包括惠英红老师一次次跳到他身上,又一次次坠落在地,还要又哭又喊,可以说是对体力非常大的挑战。演金志雄的李鸿其也是,需要被绳子勒着一次次从高的地方跳下来,包括小斐,也需要一次次的摔到网子里。我们的动作指导很专业,保护着演员们,但他们都还是突破了自我的极限。那场戏大概拍了五天,本来想多要两天时间,尽量保证演员每天的休息时间,但时间很赶,还要去追后面的场景,等于是所有人都在高负荷的情况下完成了这场拍摄。那时候我真的感觉到大家卯着劲,不管是演员也好,还是幕后工作人员也好,那种一气呵成的状态,令我非常感动。

这几天跑路演,我记忆犹新,有一场是许多妈妈带着女儿来观影,她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这是她们很私人的经历与感受,但她们仍然愿意告诉我们。有一位母亲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她说她带孩子去迪士尼乐园,刚回头看一眼小的,转头大的就不见了,大的也就六岁左右。她形容当时崩溃的感觉,就跟陈智琪孩子丢的瞬间是一样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但她得先冷静下来,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办,不能自乱阵脚,后来把孩子找到了。还有一个女孩,让她很有感触的是梁昕苑那条线,因为她也曾经被家暴过,感受过这种恐惧与无助,她不敢告诉父母,因为怕他们担心,但她最终脱离了那个男人,现在已经变得更坚强了。这些都是这部电影延伸出的讨论,我听了之后也感触很深。

生活中的我也是一个妈妈。我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这种不完美当了母亲之后甚至会被放大。以前以为有了孩子我自己也不会改变什么,做事会游刃有余,实际我发现,完全不是那样,于是我变得更加谦逊。说真的,孩子教会我很多,所以我努力多陪伴他们,尽量聆听他们,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对我而言,这也是我作为母亲很重要的成长。这种换位思考我也会投射在工作中。

这部电影,等他们未来成人了,可能会看到很多我想对他们说的话,如果我没有当妈妈,我可能拍不了这个题材,或者也拍不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才慢慢能体会到很多细节以及想把这份情感传达给观众。

3

其实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二十岁左右,特别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生活流的电影,因为我自认为看这些电影会让我更稳重。但过了那个年龄之后,我越来越喜欢极致的,甚至重口味、节奏快的电影。包括我父亲大张导也是,我看他平时看片也经常看那些激烈的,打得热火朝天的。所以也许这些年我们都开始对悬疑题材和极致题材感兴趣,这个问题我没仔细想过,但似乎确实和年龄有关。

这次《拯救嫌疑人》,在定剪之后我有给大张导看过,他觉得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夸了小斐的表演,认为她转型非常成功。当然他也提醒我,既然元素都在,那就一定要把结论做到位,观众带着结论走,看剧情的时候才会有爽感。对于类型元素的追求,其实在我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就有意识到,我当时就告诉自己不能光拍一种题材,还是要尝试各种题材,可能也是看多了大张导的创作,他拍商业片很成功,拍文艺片也很成功,我认为拍摄各种种类与题材的电影其实特别能锻炼导演的功底。所以在《拯救嫌疑人》之后,也许我又会挑战类型。

说实话,这个世界变得很快,观众需求也不一样,我刚才提到,中国观众很聪明,阅片量也很大,国内外电影都会关注。现在的观影群体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所以作为创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年轻人的想法。要和年轻观众有共鸣和对话。至于我自己,现在心理上自洽了很多,把工作做好,把家里照顾好就可以了,生活总有高高低低的时候,不可能永远维持一种状态,能学会接受自己就好。

一直以来大家都会先强调我是“张艺谋的女儿”,这件事其实我一直都没有焦虑,我总觉得这个焦虑是别人想象的,我就是他的女儿啊,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我能理解有部分的观众不太想认可我,但说实话,导演不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工作,是需要自己付出与努力的。“张艺谋的女儿”这个头衔我可能永远都脱不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起码大家对我有关注也有要求,也是个好事,对我也是一种激励,所以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带给观众好作品,而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这几年我也关注到,很多女性导向题材的作品在国内上映,我们认为应该把电影里的女性更加人类化,不管是犯罪者也好,还是受害人也好,归根到底讲的都是人。女人和男人一样,有各种类型的,在创作时我们一定要让她们真实地存在,而法条和人性的碰撞,永远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相信未来我们的悬疑电影,包括女性题材的悬疑电影,都会越来越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