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教师论文被指抄公号 雷同程度高达80%

新浪综合

来源:北京青年网
昨天,一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自己2016年1月发在“新闻实验室”的公号文章与河北传媒学院徐文静老师在2016年6月发表的学术论文雷同。记者调查发现,被举报雷同的论文的22个段落中,与“新闻实验室”的文章雷同的有18段,另有4个段落分别与新浪娱乐的一篇电影评论以及微信公众号“今天道”的一篇文章的相应章节雷同。昨天下午,河北传媒学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相关领导已经找徐文静进行了谈话,并第一时间展开调查,最终会查实情况做出处理意见。
传媒老师论文被指照抄
《青年文学家》杂志的版权信息显示,该杂志为旬刊,2016年第17期在当年6月份出版。北青报记者获取了涉事论文,徐文静是这篇论文的唯一署名作者。作者简介中介绍,生于1980年的徐文静为河北衡水人,硕士,目前是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和媒介融合。
北青报记者比较了徐文静的《从电影<聚焦>看记者的采访技巧》和“新闻实验室”的《获普利策奖的调查报道是怎么做的?这部电影就是一本教科书》,发现两篇文章确有大量雷同。除去雷同的小标题,徐文静的论文全文共有22个自然段,其中18个自然段与“新闻实验室”雷同。绝大多数段落文字完全一致,区别之处主要是一些字词、标点的调整。

涉事论文由三篇文章“构成”
记者调查发现,徐文静论文的22个自然段中,除了18个自然段和“新闻实验室”2016年1月发布的文章雷同外,另外4个自然段,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出处。
在小标题“采访技巧”下的内容中,论文用3个自然段讲述了影片中两名演员的一段“交叉采访戏”,这段内容出现在新浪娱乐2015年9月发布的一篇影评文章中。
“今天道”的主笔昨天上午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写作这篇文章时,是自己找的选题,并且亲自采访了多名做媒体的朋友,最终独立完成了这篇文章。据其介绍,去年3月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发表时,还做了原创声明。

学院称“一定查实情况”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河北传媒学院询问徐文静论文疑似抄袭一事。学院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领导已经联系过徐文静,与其进行了谈话,目前徐文静已经向“新闻实验室”的作者道歉了。
“这个事涉及到多个部门,论文发表和人事管理都有相应部门负责,我们已经将情况向这些部门做了汇报,目前相关部门在对此事做调查和研究。学校一定会查实情况拿出处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