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犯同学:他有厌女症挺直男

新京报

关注

4月26日上午,记者获悉在21日晚,北大学子弑母案犯罪嫌疑人吴谢宇在江北国际机场被抓获。整个案件手段之缜密,手法之残忍,让人不寒而栗。那究竟“乖乖仔”吴谢宇,为何会走上弑母的道路?“高材生弑亲”的背后往往都透露着哪些人格缺陷?戳↑↑↑

“ 我们以为他早已逃到了国外。” 于丽(化名)看到吴谢宇落网的新闻后,仍然处在震惊当中。她曾是吴谢宇的高中同学,在吴谢宇弑母前三个月,吴谢宇还主动在 QQ 上找于丽聊天。

北大弑母案吴谢宇高中同学:他很有主见不会被母亲控制

高中同学:他很有主见

绝不是一个被母亲操控的人

2015 年 6 月底,吴谢宇开始购买了刀具等物品。同年 7 月 11 日,吴谢宇在福建家中杀害了母亲谢天琴。

看到媒体报出的吴谢宇弑母时间线,于丽背后发凉,2015 年 3 月,吴谢宇曾在 QQ 上找她,咨询她备考美国留学 GRE 考试的事情。谁知 3 个月后,吴谢宇便在家中杀害了母亲。

于丽与吴谢宇关系不错,2014 年 7 月 -8 月,她还曾去北京找吴谢宇玩儿。那一次见到吴谢宇,于丽回忆,“ 和高中一摸一样,可能锻炼得更精瘦点,但发型和衣服都还是高中时的样子。” 吴谢宇带她在北大校园里游玩,“ 当时觉得他挺‘直男’的,我俩逛校园,穿着裙子高跟鞋,他会骑车,很快就到前面去了,我提着裙子后面追。”

于丽说,印象中的吴谢宇是个阳光男孩。让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每逢同学生日或者节日,吴谢宇会一个个单独给同学发送祝福信息,“ 而且不是群发,每条信息打头都带着同学们的名字。” 于丽回忆,吴谢宇弑母事件刚刚发生时,全班同学都不愿意相信,大家都在群里讨论,“ 很震惊,就神一样的人物崩塌了。”

曾有不少网友揣测,吴谢宇弑母是受不了母亲的强势控制,于丽认为并不是这样,“ 他很有主见,绝不是一个被母亲操控的人。” 在于丽看来,吴谢宇做事极有自己的计划,“ 比如他母亲要求他今晚看完这篇课文做个配套练习,但他一个月前自己就通读了全书,做遍了所有可能涉及的题,也找了各种课外书了解了文中的背景。”

于丽回忆,高中时,吴谢宇曾以母亲为骄傲,“ 他妈妈是历史老师,记得第一次提起的时候他还蛮骄傲的。”

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 视频回顾这场高智商犯罪

高中暗恋对象

“ 芭比娃娃 ” 型的女生

于丽回忆,吴谢宇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 他如果打算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就绝对不会早恋。”

有网络传言吴谢宇是同性恋者,于丽认为不可能。据她观察,吴谢宇曾经暗恋过高中班上的女生,“ 这个女生是个芭比娃娃型的美女。” 但整个高中阶段,吴谢宇并没有谈过恋爱。于丽告诉红星新闻,直到大二去北京见吴谢宇那次,他依然提到,自己还没有女朋友。

于丽说,她甚至曾以为吴谢宇厌恶女生。此前曾有报道吴谢宇交往过一个性从业者的女友,并提出过求婚,这是让于丽非常不能理解的地方,“ 这是我最想不通的地方,我以为他厌女症。” 于丽回忆,曾经吴谢宇说过 “ 女人和成就比起来不算什么,女人不在我的人生计划内。”

直到 2014 年于丽去北京找吴谢宇玩时,她觉得吴谢宇的这个想法依然没有变过,“ 至少在 2014 年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还是一心向学的,别人去找他玩都要被按着一起自习,读博做学术才是他想要的。”

从曾经学校的骄傲,到现在,于丽说吴谢宇成为了 “ 学校的痛 ”。

同学们私下还是会偶尔谈论起这个曾经 “ 大神 ” 一样的人,“ 他的英语口语极好,是可以倒背《I have a dream》那种级别的人,而且这么多年他除了学习也没有打过工,我们都以为他早就逃出国了。”

“高材生+ 弑亲”的背后

复盘该案,“不可思议”大概是很多人的基本观感: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也是年初七,福州警方发现,福州 一 老师谢天琴被人杀死在教职工宿舍内。经警方侦查,其现已潜逃的22岁的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而吴谢宇的“学神”身份,又与之形成了某种奇闻般的张力:他是国内顶尖学府经济学院的学生,他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屡获奖学金,包括大一获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之前还准备出国留学;而上大学前,他中考还是福州一中最高分,之后在北大自主招生中成绩也名列前茅。

据新京报报道,吴谢宇在校外英语培训机构学习GRE,获得极高分数,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称,“他这个成绩,排名全球前5%”,他几乎是一点就通。

通常而言,学霸的智商低不了,而吴谢宇的高智商,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在网传的作案手段与逃亡上:吴谢宇母亲尸体在事发几个月后才被发现,邻居和同事都以为她跟儿子去了美国。据新京报报道,福州警方消息人士透露,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作案后封死了教职工宿舍,在缝隙中放入活性炭吸臭,还在房间内安装了监控,并连接了电脑;他“在弑母后还用母亲的名义贷款”……这些都让人细思极恐。

如果这些都属实,那未免令人惊愕: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还没来得及好好反哺,竟举刀向至亲,这确实是“常情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在“知乎”上的“如何看待北大学生吴谢宇涉嫌杀母事件”的帖子下面,有自称是吴谢宇高中同届同学的网民称,他认识的吴谢宇是他最后一个能想到的会犯罪的人,生活中接触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吴的,吴脾气很好,高中三年几乎没有对人生过气,对别人吼叫,同学有问题问他,他总能耐心答疑解惑。

这若能得以确证,那这个现实中人设就是“好学生”“乖乖仔”的人,走上了弑母之路,会有些突兀。

但奇怪之中,总有些不奇怪的东西,驱使个人走向命运歧途。而“不奇怪的东西”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格健全度和心理健康问题。它跟智商、成绩无关,有时跟情商培育有些关系。

在这起北大学生涉嫌杀母之前,早前也曾有过高材生杀父母的案例发生,如澳洲华裔高材生弑母、留美博士杀亲事件。

这些以“高材生+杀至亲”为关键词的事件中,当事人基本上都是成绩极好,但都有些性格缺陷,受挫和抗压能力极差,有的还有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以“看成绩不看其他”为轴的家人、社会评价体系中,他们的学习好,轻易地掩盖了他们性格上的问题;而顺境烘托和“榜样”等光环,又会加剧他们对顺逆境的情绪反馈系统的失衡。

探访北大学子弑母案发地 邻居回忆细节

人格健全度比成绩更重要

从澳洲华裔高材生弑母、留美博士杀亲等案件看,作案者都生活在被寄予了“高期望”的环境中。

都说“望子成龙”,他们的周边人也都希望他们成“龙”,但对“龙”的定义多是进名校、找到好工作、当人生赢家,而非以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为评价的主要立足点。

到头来,他们走向自杀或杀人之路,就是因“成绩好”堆高了自我预期,而家人朋友则不断给这种“要比别人更成功”的观念加砝码。像澳洲华裔高材生弑母事件中,当事人就是被母亲要求事事都只能成功。

这些背负了“成功期望”重压的人,一旦在生活、感情中客串了下Loser,优越感被“出来不如人”的现实击溃,自然更容易跌到深渊。而抑郁和嫉恨,就是其境遇好坏转折失去缓冲的衍生精神病症。

郁结久积于心,也就有了转向发泄的潜在需求;而亲人和身边人,又因在亲缘关系的庇护下失去感情折冲的空间,附在代沟、隔阂上的冲突概率也较高,也更容易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犯罪心理学中有个“情绪障碍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而很多杀亲的高材生,通常就是被过度满足和严重未被满足的综合体。

一方面,智力水平等保障了他们在学习领域能得到各种赞誉和激励,实现情感满足;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状况总被忽视,心声表达诉求总被湮没,这让他们觉得精神层面压抑,得不到满足。这也造就了他们的“AB面”——A面是光鲜的高材生,B面是心理扭曲者。

本质上,所有悲剧都首先是性格悲剧,而性格悲剧又连着教育悲剧。

这并不是针对该案,而是由既往的“高材生杀亲”之类极端个案提炼的共性特征。而这样的共性特征对社会各方包括家长也是提醒:多关注孩子在成绩等外在表现下的“另一面”,多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其自我情感调适能力,很多时候,人格健全度比成绩更重要。

点击进入专题:北大生弑母后以母亲名义贷款 用塑料布包裹尸体

来源:新京报、红星新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