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辞去高管17年培养孩子 然而孩子在国外自杀了

新浪新闻

关注

“一个优秀的育儿博主,单亲爸爸,辞去高管职位,17年专心育娃给孩子送去常青藤学校,成为宝妈圈被追捧的神级人物,然而,孩子在国外自杀了……”

这是一条窒息的消息。

“作为保姆般24小时陪读”;

“24小时关注着你(儿子)的生活”;

“每天不分日夜地跟着你的作息需求”;

“在你童年期里,十年每天给你做的菜永不重复”;

……

养育成了他的事业,而且是唯一事业。他对这份事业的用心,远超普通人,堪称“大师级”。>>

记录儿子成长的20万张照片和5台照相机——

各种资料,分类归档,甚至包括孩子的旅游票据——

把儿子培养考入美国知名大学,他还为儿子造了一个博物馆,陈列着孩子从小到大用过的物件得过的奖状。然而,谁能料到,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这位父亲,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一得他爹”或“老得”,在网上的育儿圈很出名。“老得”曾是一名企业高管,儿子一岁时妻子离开后,“老得”辞职卖房,搬到郊区,全职带娃。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爸爸也培养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儿子,张一得高中就拿20万一年的奖学金,后来还以几乎满分的托福成绩考进了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

如果抛开最后这悲伤的结局,这或许是一个完美的成功育儿案例。可 如果硬要挑点儿什么毛病,也许正是“完美”这两个字。接受不完美,才是一个人真正心理健康的标志。刻意给孩子制造一个特别干净的环境,反而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也许他的抵抗力反而会变差。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学着与不完美共存,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

这件事让这个话题登上热搜↓

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自我,这样的家长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把自己未完成的梦全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自己却放弃了自己所追寻的东西…你对这种教育怎么看?

@字母哥T

对这个新闻事件里的人物,了解的不多,所以我只说说自己的见闻和体会。

父母和子女,虽然是至亲至近的关系,但也应该彼此保持独立和边界。我们的文化里,在家庭关系中的边界感普遍不足;再叠加独生子女这类阶段性原因,使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过分忽视自己、过多干涉包办、孩子缺少独立成长空间的现象,非常普遍。

养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活成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复制品;同时,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去养育好孩子,但不应该失去自我、失去个性。

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掌控、并且由自己负责,这应该成为父母和子女共同的信条和共识。

@职小跳

从整个时间来看,爸爸对孩子是真的很用心,给孩子建立一个小小博物柜,陈列着孩子成长的全部故事。但是在这样的爱下,孩子选择了另外一个世界,还在在生前经历了什么,我们很难知道,也不单纯对这个事情去做评判。

想就父母放弃自我,专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产品来说,这种教育是否合理?

父母和孩子是缘分才相聚在了一起,父母生下了孩子,孩子选择了父母成为了自己的父母,一切的牵绊就从这种关系开始。

但是这种关系无论多么紧密,两个人都应该是属于独立的个体,父母无权干涉孩子过多的事情和决定,也不能帮孩子规划好未来。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骄傲,不应该全部围绕着孩子。一旦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以后还是如此,那么这种爱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很喜欢胡适写的一段话: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耿向顺

这件事听来有些唏嘘,虽然不知道他的孩子是为什么自杀,也还是对对这个单亲爸爸的遭遇感到同情和难受,一辈子活着的精神支柱,突然就没了,对自己来说是个多么大的打击啊,余生都将在心痛中度过。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从育儿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爸爸的育儿方式,其实是并不妥当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是不能被效仿的。

父母确实要爱孩子、要关心孩子、要照顾和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父母有关系,但不属于父母,不是父母的附属品,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要有属于自己的自由。

为人父母,一定要有边界感,一定要给孩子留出自由和空间,一定不能爱得太重、关心得太深、管得太严、全包全办,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选、自己走、自己过。

做父母,做到60分-80分就可以了,不要去追求做100分的优秀父母,剩下的空间留给孩子自己,不要让自己占满孩子的全部,也不要让孩子占满自己的全部,我们这一辈子不只为了别人而活,也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这样大家都累,还不如放过别人放过自己,一定不要有自我放弃式教育。

太沉重的爱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太周到的照顾、太严格的监护,反而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更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认为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认为孩子的就是自己的,而用亲情和道德去绑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去做事,要孩子向自己“报恩”而向孩子吃拿卡要、压榨自己的子女。

@陆琪

我们中国式的家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特别粘稠,没有“自我界定”。大家都喜欢说:“我就是没有办法丢下他们不管。”

我们和父母之间几乎是没有办法界定的,尤其住在一起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界定的。所以我经常和很多人说,你要求放弃父母对你的掌控,你能不能先从家里搬出来,结果很多人给我的第一句话:我没有能力搬出来。

你没有能力搬出来,也就是你吃她的,喝她的,住她的,然后你还不想听她的,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是等着天上掉馅饼。

我要反抗父母,我又不想让他们伤心难过;我要反抗父母,我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出去独立的住。所以自我界定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明白,你和你的父母是独立的,我是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人带来的是什么?是父母可以提出意见,但是你也可以反对他们的意见,因为你的评判标准和他们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这是自我的界定。

@地瓜熊老六

父母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父母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的压力也会特别大……

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看着孩子离开我的时候,我感觉心如刀割,可是,看到孩子头也不回的进入教室,我发现,不是孩子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孩子,所以说,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给对方适当的空间……

《茉莉的最后一天》是台湾的一部教育短片,讲的就是妈妈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故事。海归硕士毕业的妈妈,为了孩子放弃了即将得到的教授的职位,专心在家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培养成才。可是妈妈不甘心啊,要不是为了孩子她现在也是个教授,怎么会在家里受孩子的气。

于是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对得起我吗?”在妈妈的压力之下,原本学习成绩优异活泼开朗的女儿患上了忧郁症,最后选择了跳楼自杀,她才16岁。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爱是很伟大,可是没有一个孩子可以承受得住妈妈牺牲自己的压力。因为那是妈妈自己选择的,不是孩子逼妈妈选择的,妈妈不应该把自己做的选择的后果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是妈妈带来这个世上的,想要的是和父母之间和谐快乐的生活。

有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并不是就对不起孩子。相反,生活精彩精神世界丰富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很乐观很积极地,长大后都有一番作为。

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幸福,孩子也希望父母可以过得幸福。孩子其实不希望父母的世界里面只有孩子,一切以孩子的开心为开心。尤其孩子独立后,孩子更多希望的是父母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跳跳广场舞,出去旅旅行。父母的幸福感不应该只来源于子女,应该有很多事情组成。父母也当过子女,一定也知道,只有自己的父母过得好了,做子女的才会安心。

希望每一对父母,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父母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才会多彩,孩子的眼界高低也取决于父母的眼界是否开阔。

来源:湖北经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