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为何退出开放天空条约?要重点研发3款新导弹

军迷圈官微
作者署名:asiavikin
最近美国国务院于22日向《开放天空条约》所有签约国递交退约决定通知。
美国务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认为继续作为《开放天空条约》成员国已不符合美方利益,将在6个月后正式退出该条约,除非俄罗斯方面能重新履行这一条约。
条约的背景及由来
“开放天空”的概念,最早源自1955年。在当年7月的美苏英法四国日内瓦高峰会谈期间,针对苏联此前提出的“禁止核弹”的裁军口号,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开放天空”的建议。他主张为消除大规模突然袭击的可能性,美苏应相互交换关于军队实力、指挥体系、兵力配置、武器装备、军工厂和军事设施位置等资料,然后由双方的飞机对对方进行没有限制的空中观察和照相,以避免互相猜忌造成局势紧张。

艾森豪威尔的提议并不是基于什么道义原则。那个时候连卫星还没有,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还要两年零三个月才能升空,自然更谈不上观察卫星。所以航空观察是了解敌国境内军事部署和活动的唯一手段。而在日内瓦会谈之际,美国人的王牌,艾森豪威尔早已秘密批准的洛克希德U-2高空观察机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并在8月首飞成功,次年5月便服役。所以假如苏联同意,美国在空中观察方面能占尽上风;如果苏联拒绝,美国人也大可以把“促进军控”作为U-2高空观察机越境观察的幌子。当然这一提议被赫鲁晓夫拒绝,理由是“会使间谍活动合法化”。不过,“开放天空”还是出现在此后数年的美苏谈判中,直到1960年5月美国U-2观察机越境观察苏联时被苏制C75地空导弹击落,驾驶员鲍尔斯被俘,人赃俱获,美国人才算偃旗息鼓。

1985年“地图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四年后的5月,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又老调重弹,并以此视为检验美苏合作诚意的一种手段。这一提议得到部分西欧和东欧国家的欢迎,他们当然希望能避免建立观察卫星网络的巨额开销,少花一点是一点。

从1990年2月开始,两大阵营举行了两轮“开放天空”谈判,不过双方各怀鬼胎,互不相让,并没有达成协议。而在美国赢得海湾战争胜利、两德统一、华约解体、苏联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历史背景下,1991年9月9日,第三轮“开放天空”谈判在维也纳开始。这回西方是步步紧逼,苏联为首的另一方则步步退让。经过长达2年又1个月的艰苦谈判,《开放天空条约》终于达成协议,于1992年3月24日正式签署,于2002年正式生效。
条约现有34个缔约国,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条约规定,缔约国之间可以在彼此领土进行非武装方式的空中观察,以检查其执行各种武器控制国际条约的情况。
条约规定,缔约国开放天空的范围应涵盖其行使主权的全境。在对缔约国领土进行观察飞行时,被观察国只能基于飞行安全原因对行动进行限制,而不能以国家安全理由予以拒绝。同时,被观察国和来自其他缔约国的第三方专业人员也应登上执行任务的观察机,监督机上观察设备是否符合条约规定。
根据条约,双方的监控飞机要事先协商飞行路线,可以利用对方的机场进行起降停留,但不涉及核心军事机密设施区域,并且在监控任务中必须有被监查国家的军方人员跟机飞行。
条约对于执行任务的机型、次数等细则也有详尽规定。各国须遵照条约要求来改装特定型号的非武装观察机,向条约组织报备获批后方可飞行。条约为每个缔约国分配观察飞行配额,还要求每次获取的图像情报应向全部缔约国公开,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度。
而且条约还规定,观察至少提前72小时进行通报,飞行中不得搜集对方的电磁波电子信号,被观察国可派2名观察员、1名测量员、1名翻译搭乘飞机进行监督,防止对方更改航线或进行计划外的观察。
因为觉得自己在谈判中吃了亏,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条约后一直拖着不批准。直到1997年8月,美国邀请俄观察机拍摄美国本土的军事设施后,俄罗斯才于2001年批准《开放天空条约》。
所有签约国中,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相互空中观察最受关注。不过,双方“开放天空”的象征意义仍大于实质意义,在观察活动中相互勾心斗角,采取各种手段避免对方真正获取己方情报。
条约执行情况
美国人有两架OC-135B观察机用于开放天空,俄罗斯有一架图154M和五架安30。2019年,俄罗斯的新观察机图214ON于四月执行了首次开放天空任务。瑞典用Saab340,罗马尼亚用安30。其它国家就是用吊舱,比如加拿大、法国共享一个吊舱,装在C130运输机上。德国人正在改装一架新的空客A319CJ作为观察机。国家之间也可以租用观察机,从2002年以来,瑞典观察机提供给其它国家使用了75架次,罗马尼亚提供了29架次。

美国人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201次观察飞行,其中134次(66%)在俄罗斯上空,47次(23%)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上空,18次(9%)在乌克兰,1次在格鲁吉亚,1次在瑞典。这其中112次由OC-135B执行,另外80余次是搭乘欧盟国家飞机。相比较而言同期俄罗斯的观察飞行为77次。不过,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犹嫌不足,称2017年美国只完成在俄上空执行任务计划的六成,而其他缔约国通常会完成全部预定任务。
《开放天空条约》生效后,美俄双方进行了多轮观察飞行。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观察活动都是畅通无阻的,实际上经常会出现申请的飞行路径被拒绝使用的情况。各方在飞行中也勾心斗角。如执行观察任务的一方经常被指责使用了超出条约规定的先进侦察设备。例如2016年,美国就以俄方侦察机上安装新型设备获得“信息优势”为由,对俄提出指责。而被观察的一方在对方飞机飞经地区的军事基地均会保持通信静默,地面基地和军事设施也会进行伪装,同时还会采取烟雾和反红外保护措施进行秘密干扰,竭力阻止对方的窥视,所以按条约所进行的观察飞行实际能够取得的信息有限。2018年初,美俄还部分禁止对方使用本国军事基地作为执行观察飞行的机场,导致条约执行受到冲击。2018年8月,美国以俄方违反该条约为由,宣布暂时冻结与俄罗斯在条约框架内的合作,使美俄观察飞行一度陷入停顿。
“开放天空”条约允许使用的传感器有以下四类:
-
光学相机,分辨率30厘米
-
摄影机,分辨率同上
-
红外线扫描设备,分辨率50厘米
-
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300厘米
不过实际上绝大多数观察机只安装了前两种设备。只有俄罗斯最新的图214ON才配齐了所有四种设备,关于它的内容后文还会提到。
美俄主要观察机介绍
下面介绍一下美俄双方观察机的情况。

美国通常使用OC-135B观察机。该机于1993年10月开始装备美国空军,可容纳35人,包括机组成员、飞机维护人员、外方代表及来自美国国防部威胁降低管理局(DTRA)的人员。机上安装了一台垂直及两台倾斜的KS-87E相机用于在900米高度低空拍摄。另有一台用于11,000米高度的高空照相侦查的KA-91C全景相机。这些相机都是胶片相机,光学分辨率0.3米。红外探测仪的分辨率为0.5米。由于胶片相机已经用了30年,这类相机体积庞大,不仅安装和拆卸非常麻烦,拍摄侦查用的胶卷的取放也费时费力,故障和维修需要的工时越来越多。在2016年开始了耗资4400万美元的改装数字化摄影系统工程,预计2021年完成。机上的数据注释及记录系统(DARMS)会为每张照片注释上位置、高度、时间等信息。OC-135B受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指挥,隶属于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奥福特空军基地的第45侦察中队。在执行任务时,将一组DTRA的观察团队送往开放天空任务指定的入境机场,并执行任务,最后返回美国本土。

图-154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三发中远程客机,当年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代号称为“大意”(Careless)。1971年前苏联民航用所接收的第一架图-154进行初步验证飞行和机务人员训练飞行。图-154被称为后协和时代最快的客机,巡航速度可达935km/h。截止到2006年停产时,图-154各型已生产935架。在图-154B生产开始后,图波列夫设计局对其结构进行必要的修改,于1980年提出图-154M。1984年12月27日首次交付前苏联民航使用。图-154M的出勤可靠率持续高于99%。中国民航曾经引进30架此型号。图-154M-LK-1为用于接载要员的型号。

安-30是从安-24系列发展而来的空中对地测绘飞机,原型为军用的安-26型。安-30于1974年首次试飞。安-30的座舱顶部突起,成为了其最突出的外观特征。安-30的机舱地板上有5个透明摄影舱口,每个舱口均有保护门,在操纵台上可操纵保护舱门的开闭。各舱口均装一台摄影机。标准设备还有地形测距仪、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方位装置、自动降落系统和记录装置。机组人员可在机载计算机内预先输入程序,飞机可依靠自动导航系统在观测地区上空保持所需要的航迹、高度和飞行速度,并自动告知抵达预定拍摄点,便于拍摄测绘。导航系统具有与导航星/全球定位卫星(NAVSTAR/GPS)终端链接的能力。安-30还可用于采矿和探测陆地及海洋特性、海洋和湖泊的冰层、雪层和土壤的类型,或观测洪水以及土地季节植被变化。

显然,对于俄罗斯而言,无论是图-154M-LK还是安-30B,都已经过于陈旧,急需替代机型。俄国防部选中Vega无线电工程公司作为本国“开放天空”新式观察机的主承包商。之后,Vega公司和俄国防部共同选择图-214为新观察机的平台。鉴于喀山飞机工厂是图214的总装厂,这一改装工作就在喀山进行。在两架图214上安装最现代的侦查设备,2016年的第2-3季度完成第一架飞机的改装工作。新观察机型号为图-214ON。

图-214ON装备了最新型的多任务空中监视系统。据称,图-214ON是在所有34个天空开放条约签约国中第一架携带所有条约明确允许检测设备的飞机,包括多部机载全景式航空相机、3个电视摄像机,1部可在低能见度的所有飞行高度下观测目标的合成孔径雷达和1部可获得热图像的线扫描红外探测仪,机载数字计算系统。其完备性超过美国的OC-135B。据介绍,该机配备的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探测200公里范围内的地面目标。合成孔径雷达位于后机身下方的纺锤形整流罩内,而该整流罩后方则是光学仪器的探测窗口。此外,前机身也拥有多个侦察窗口。而操作员和观察员的操纵台则位于客舱内。

在2018年9月2日至11日,俄罗斯举办了对携带国产数字摄像机OSDCAM4060的新型图-214ON观察机进行国际查验的活动。查验完后,来自22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签署了允许该飞机在条约缔约国领土上进行观察飞行的最终议定书。但美国代表团团长则借口来自华盛顿的直接指示,在没有解释和说明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拒绝签署最终文件。显然,美国方面担心安装了数字化摄像系统及合成孔径雷达的俄罗斯新式观察机会收集到比老式飞机更多的情报。
不过到了2019年4月25号,图-214ON观察机还是执行了其首次观察任务,飞越了德州西部的部分地区,然后是新墨西哥州和科罗拉多州,包括布利斯堡和白沙导弹靶场, 桑迪亚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最后到达普韦布洛化学仓库。
退约分析
这次美国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实际上很符合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一贯做派:有利就上,不利就撤。
条约生效后的前15年,和其它国家的观察机相比,OC-135B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因此美国也就大量进行观察飞行。而当俄罗斯的图214ON新型观察机出现后,美国迅速视其为严重威胁。特别是其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正常使用,而美军的OC-135B却不具备此项能力。无疑在频繁使用图214ON后,俄方会获得大量质量优于以往的情报。更重要的是,美国近年来的新武器发展也即将迎来一个高潮:陆军的中程导弹、海军的潜射洲际导弹、三军的高超音速武器等都要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里进入开发的实质性阶段。对于相关试验设施和机构的使用要求会大幅度提升。比如2019年图214ON造访过的白沙靶场,该靶场就曾用于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的试验。因此从任何角度来看,美国都不能容忍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敏感时期,俄罗斯能够对这些极为重要的试验机构在开放天空的框架下,开展任何观察活动。
所以,美国要赶在敏感时期到来之前,尽可能切断一切有可能被俄罗斯合法利用的情报搜集途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急忙退出开放天空条约的本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