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27人问责!甘肃山地马拉松事件一文回顾

新浪新闻

关注

据中国妇女报消息:2021年5月22日,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内举行,在百公里越野赛进行中,遭遇大风、降水、降温的高影响天气,造成21名参赛选手死亡,8人受伤。

截至6月4日,21名遇难者遗体全部得到妥善安置,8名受伤人员中7名已于5月25日前出院,1名重伤人员继续在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联合调查组按照依法依规、客观公正、严谨求实,经得起社会和人民检验的总要求,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开展调查工作。先后10余批次进行现场勘查和技术取证,谈话问询有关人员360余人,重点谈话笔录90人次,查阅各类文件资料800多份。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专家论证、综合分析等方式,查明了赛事筹备、事发经过和现场救援情况,分析了事件原因,认定了事件性质,确定了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提出了处理建议,总结事件教训并提出防范措施。

调查证实,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活动由白银市委市政府主办,白银市体育局、景泰县委县政府承办,市县相关单位协办,黄河石林大景区管委会为执行单位,其下属企业景泰黄河石林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推广和实际执行单位,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运营单位。活动于2021年5月22日举办,包括5公里乡村振兴健康跑、21公里越野赛、100公里越野赛三个组别。实际参赛选手1960名左右(不含游客),其中乡村振兴健康跑参加1700人左右,21公里越野赛实际参赛93人,100公里越野赛实际参赛172人。上午9时三个组别在同一起点鸣枪开跑,5公里乡村振兴健康跑于10时30分左右顺利结束,21公里越野赛于12时30分左右顺利结束。上午10时30分左右,百公里越野赛赛事区域开始降水;2号打卡点至4号打卡点气温从8时开始持续下降,5小时降温5~7℃;2号打卡点至3号打卡点高海拔赛段,8时至13时平均风力可达6~7级,最大阵风8~9级。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12时左右,131名参赛选手通过2号打卡点。12时17分左右,赛事相关组织人员和工作微信群先后收到参赛选手、蓝天救援队人员求救信息,12时20分,接到有参赛选手退赛的报告,12时56分,景泰县110指挥中心接到参赛选手求救报警电话,石林派出所出警前往救援。期间,赛事运营单位安排车辆陆续收容退赛人员,在现场驻守的蓝天救援队组织对部分参赛选手开展救助。14时10分左右,由于大批参赛选手退赛,赛事被迫中止,赛事组织机构开始实施救援但未宣布停赛。先后派出人员,携带保暖物资赶赴现场开展救援。15时左右,景泰县委主要负责人接到黄河石林大景区管委会关于赛事发生问题的情况报告。15时10分左右,赛事相关组织人员接到常生村村民朱克铭电话报告,称发现有2名参赛选手倒地,可能死亡。15时34分,白银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群众报警,调派景泰县条山消防救援站车辆和人员前往救援。16时30分左右,景泰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赶到现场,安排开展相关救援工作。17时左右,搜救人员在2号打卡点向3号打卡点方向,发现1名无生命体征参赛选手。17时,白银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到达现场,17时10分左右,景泰县委主要负责人向白银市委主要负责人电话报告了有关情况。19时许,赛事组织机构经过摸排,确认139人安全或已返回,33人失联。19时10分,白银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向省委报告有关情况,省委书记尹弘同志迅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救援工作。省长任振鹤同志带领相关人员紧急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统筹指挥各方面力量开展搜救及处置工作。19时始,白银市公安局、白银市消防救援和白银公司、靖远煤业救护队等市级救援力量相继投入救援,20时45分始,省消防救援、森林消防等省级救援力量相继投入救援。5月23日2时30分左右,搜救人员发现一名受伤参赛选手,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至此,33名失联人员中20人确认死亡,12人获救,1人仍然失联。9时10分,最后一名失联人员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最终确认172名参赛选手中,151人被接回或搜救转移至安全地带(8名伤员在医院接受治疗),21人遇难。11时50分,最后一批7名遇难者遗体转移下山。5月23日12时,现场指挥部宣布应急救援行动结束。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于极限运动项目百公里越野赛在强度难度最高赛段遭遇大风、降水、降温的高影响天气,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运营执行不专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造成这起事件的天气方面的直接原因是:百公里越野赛参赛选手在强度、难度最高赛段,遭遇当日最大风力、降水、降温以及由此造成的最低体感温度,导致部分参赛选手因急性失温死亡。5月22日上午9时赛事开始后,大多数参赛选手穿着短袖短裤,未随身携带冲锋衣等保暖装备。12时左右,131名参赛选手通过2号打卡点,进入2号打卡点至4号打卡点之间赛段,该赛段全长14公里,海拔高度最高为2230米。13时前后,3号打卡点附近气温降至4℃左右,平均风力可达6~7级,最大阵风8~9级,伴有累计降水量3~5毫米,受大风、降水影响,体感温度下降到-5~-3℃,至15时前大部分时段体感温度低于0℃。参赛选手经历了持续最低体感温度时段,加之野外高原环境和衣着单薄多种因素,导致部分参赛选手因急性失温死亡。工作方面的直接原因是:赛事举办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赛前收到气象部门气象信息专报和大风蓝色预警后,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未按照高海拔赛事要求将防风保暖装备列入强制装备清单;百公里越野赛赛道补给点设置不合理,在最难、最险的高海拔赛段(2230米)未设置医疗救助和补给点;未采取加强和改善通讯条件的措施,导致最危险时刻通讯联络不畅;赛事承办单位和执行运营单位组织、管理、运营水平低,未按照规定标准制定针对赛事的专项应急预案和安全保障措施,应急救援力量准备严重不足;在收到请求救援、大范围退赛信息后,前期救援统筹不够、组织不力。

事件发生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间接原因:一是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白银市、景泰县对此次重大活动,未专题研究决策,未认真安排部署,仓促下发工作方案,致使相关部门单位准备不足,未能针对赛事活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赛事执行单位、运营单位未制定专项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赛事具体运行机构专业人员力量和专业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安全监管措施不落实。白银市、景泰县体育赛事管理部门未认真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未严格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市县两级相关职能部门未按照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求,对赛事执行运营单位制定的安保方案、采取的安保措施等实施有效监管。三是救援力量准备不到位。赛事相关单位在工作方案和相关预案中,没有作出应急救援力量部署,应急救援人员、物资装备准备不足。四是安全保障条件不充分。赛事相关单位未落实通讯保障措施,在赛事区域内无线通讯信号覆盖不全的情况下,未在3号打卡点架设对讲机中级信号站,造成事发初期救援指挥通讯不畅,影响救援效率。2号打卡点至4号打卡点区域内的医疗、安保力量明显不足。调查认定,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事件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小燕等5人已正式批准逮捕,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赛事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执行运营方16家单位及其27名相关人员对事件的发生负有责任,应依法依纪追究责任,追责意见将由省纪委监委负责同志向大家通报。

这起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后果十分严重,教训非常惨痛。这起事件警醒我们,风险防范管控意识不强是安全发展最大的威胁,安全责任不落实是公共安全最大的隐患,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不足是领导干部最大的短板。这起事件告诫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到位;必须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使命,切实把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落实到位;必须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有效措施落实到位。调查报告对加强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提出了工作建议: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切实强化安全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切实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健全完善体育赛事法规标准体系,强化体育赛事的主办、承办、运营各方的安全保障责任,切实推动体育赛事活动健康发展。四是加强体育赛事安全风险评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赛事活动专业化,切实提升体育赛事监管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责任管控和落实体系,切实提高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水平。六是制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应急联动机制和响应程序,强化指挥协同,切实提升应急预案管理和救援处置水平。七是坚持不懈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层层抓落实,人人抓落实,事事能落实,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保人民安全,促地方发展。

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消息:6月11日,甘肃白银景泰县“5·22”公共安全责任事件追责问责情况通报会上,通报了景泰县委原书记李作璧死亡一事。6月9日,警方接到报警称一男子从自家坠楼身亡,经核查,坠楼男子为景泰县委原书记李作璧。目前警方已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白银市委书记等27名公职人员被问责#

事件回顾

5月22日,甘肃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21名参赛人员遇难。

5月24日下午,白银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截至上午9时,已与21名遇难者家属全部取得联系,20名遇难者家属已抵达白银市,遇难人员善后工作正在进行中。

村民扛着被子上山搜救

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的赛道起点在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入口处附近,紧邻黄河石林22道弯。

参与现场搜救的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cp2(指路段打卡救援点)到cp4路段,正是此次事故的集中发生地。5月24日,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cp2-cp3赛段。

该赛段位于黄河沿岸,赛道起伏,跑道宽约一个车距,表面布满碎石和红胶泥。赛道临山的一侧山石林立,地形陡峭。

景区工作人员说>>

经过大风、暴雨、冰雹以及部分山洪肆虐之后,上山的道路已经变得十分艰难。在赛道附近的一座山谷河床处,一条长约4公里的“绿色通道”被迅速挖掘出来,救援队就是通过这个“河床绿道”攀山搜救。

景泰县常生村村民朱克铭在放羊途中救援了六名参赛者,被多家媒体报道。有常生村村民告诉记者,朱克铭除了对参赛者进行救援,还把选手遇到困难的消息,通过家人向常生村村支书通报。

常生村村主任告诉新京报记者,差不多与朱克铭前后时间,村支书也从当地政府部门获悉有参赛选手受困的消息。在村干部组织下,超百名村民迅速上山展开搜救活动。

参与救援的刘姓村民说,他是第一批参与上山搜救的村民,当时和他一同上去的有十几人,“下午五点左右,我扛着一床被子就上山了,我们是本地人,对山里的情况比较熟。”

▲参与救援的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所指方向为5月22日救援队登山搜救位置。新京报记者 吴小飞 摄

刘姓村民参与救援一直到23日上午7时左右,“当时雨停了,但是天气还是非常冷,大部分人一直在搜救,一夜没睡。”

刘姓村民说,他在搜救中遇到了两名参赛选手。“受困的人是两个男的,年轻的30多岁,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年长的60多岁,当时有医护人员正在抢救,后来活过来了。”

村民们说,村里的妇女也在做后勤安置工作,为搜救下来的参赛者和村民准备食物和保暖的衣服。

▲参与上山搜救的常生村村民刘师傅。新京报记者 吴小飞 摄

朋友谈梁晶:几乎是每周都有比赛

此次事件共有21名参赛人员遇难,知名马拉松赛手梁晶就是其中之一。

据梁晶在跑圈的友人王明介绍,今年31岁的梁晶,安徽池州人,为人憨厚善良,讲话语速很快,给人的感觉就像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在王明的印象里,梁晶是个简单直爽的人,有话就直说,心里不藏事情。自从两年前有了女儿之后,梁晶就成了一个“女儿奴”,经常在朋友圈“晒娃”,配的文字也充满了对孩子的宠溺。

朋友说,梁晶在大学时代曾经兼职外卖员,在跑外卖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在跑步方面的天分。“大概是2014年前后,他参加了在合肥的一个马拉松赛事,不仅获得了名次,还拿到了奖金,当时他非常高兴,那可能是他第一次意识到爱好也能赚钱。”

在2015年前后,梁晶就成了职业的跑手。“跑着跑着,随着不断的拿奖,不菲的奖金使得他萌生了把爱好变成职业的念头。”而过去十年马拉松赛事的飞速发展,也为梁晶把想法变成现实提供了可能。

公开资料显示,梁晶先后取得了2016济南12小时超级马拉松赛、2017南京老山100公里国际越野挑战赛男子组、2018年八百流沙极限赛、2018年余姚四明山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2020年奉化江南百英里越野赛以及2021年奉化江南百英里越野赛等赛事的冠军。

“跑马拉松肯定是能养家的,特别是难度较高的越野赛,因为奖金很丰厚,我师父最高拿过单次奖金几十万元的,他现在已经是我们圈子里的顶尖选手了。”小英是梁晶在去年收的徒弟,谈及梁晶的生平,她言辞间难掩痛惜。

在跑圈友人的印象里,梁晶很拼,近几年的生活轨迹都在训练-比赛-训练-比赛中度过。“他现在几乎是每周都有比赛,但凡比赛大大小小的总能拿到名次,生活肯定不成问题,就是有些过分消耗身体。”王明说,此前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劝说梁晶凭借现有的名气进行商业化转型,毕竟不能一直靠“赏金猎手”的方式过日子,但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可以多跑几年。

和梁晶一起遇难的,还有一名叫曹朋飞的安徽老乡。在跑友圈,梁和曹都算较为知名的跑手。5月23日下午,小英和两名跑圈达人以及梁晶的妻子到白银市料理梁晶身后事。据其了解,遇难的21名参赛者,有一半左右是头部选手,他们大都也是职业跑手。

━━━━━

四问黄河石林马拉松

赛事运营方称此次事件主要受极端天气影响。赛事组委会在应急预案、安全保障和赛道设置等方面引发质疑。

——疑问一:天气预报为何未能有效发挥预警作用?

有参赛人员说,参赛前一天,天气很阴沉,于是便咨询当地人,对方说这里风一过就是晴天,所以便没有在意。景泰县气象局局长康永学介绍,为赛事提供了信息专报,曾作“大风蓝色预警”。

甘肃一著名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宋明说,极端天气预测是大型体育赛事应对突发状况的前提之一,此次事件最大的失误是运营方没有对气象部门提供的预警做出正确预判。

——疑问二:赛道保障是否完备?补给站设置是否合理?

有参赛人员回忆,过了第二个打卡点,风大得只能双手抓地,冻得浑身发僵,裹上保温毯也没用,直至晕厥失去意识。

此次越野赛活动对参赛者列了一个装备清单,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仅作为建议选项,而没有作为强制装备。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认为,对于没有带相关装备的参赛者来说,遭遇极端天气就会措手不及。按照预定计划,参赛者晚上才到达赛道补给站,最险要的地方又没有其他补给站,这是不合理的。

▲5月23日,直升机在事发区域搜救失联人员。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疑问三:举办方叫停比赛是否及时?

记者采访的参赛者均表示,他们在失去意识或受伤前,并未接到举办方叫停比赛的通知。22日12时参赛人员在微信群里发布求救信息,14时举办方才叫停比赛。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圣鑫说,与往常马拉松赛事不一样的地方是,此次马拉松越野赛更具有极限运动的特点。对于这类比赛遭遇特殊天气情况,应该有暂停或中止比赛的预案。

——疑问四:有无应急救援预案?救援能力够不够?

李圣鑫说,极限运动项目的赛事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救援预案的赛前审查。宋明认为,从此次救援情况看,救援保障无法第一时间抵达,也是这次赛事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

━━━━━

观点

我国“马拉松经济”已超千亿元,但这个风险不容忽视

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172名参赛者中21名遇难,震惊全国。网络上无数的哀悼,让人感到痛心。事故的调查正在进行,相信不久就会有权威的原因分析和善后处理。

这一严重的赛事事故,为正在狂飙突进的中国马拉松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马拉松运动的普及和产业化的高速发展,既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成就,也出现了“成长的烦恼”。

马拉松运动在“快车道”狂飙

1981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只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参赛。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速,杭州、大连等地也开始陆续举办马拉松赛事。这些赛事大部分由体育主管机构组织,主要目的是城市形象宣传,商业性不强。参赛者绝大部分都是专业选手,大众参与并不普及,影响力也有限。

马拉松真正发展成为“全民运动”是在本世纪。

北京、上海、大连、厦门等城市的马拉松比赛,逐渐打出了“中国四大马拉松赛”的声誉。

而在此过程中,马拉松赛事报道中对参赛者的提法,也从当年的“各国马拉松选手”改成了“世界各地的长跑爱好者”。

40年间,马拉松参赛人数增长了232倍,参赛人员从专业人士的范围“破圈”,这无疑是马拉松运动在发展壮大的象征。

从专业赛事走向普及,马拉松的产业化在中国已经初步成型。这符合马拉松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

经济学上有“马拉松周期”之说,指的是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中国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的“黄金分割线”是在2011年。

值得注意的是,人均GDP5000美元也是中等收入群体初步成型、快速发育的标志,而马拉松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

根据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中国路跑运动报告》中所描述的,自2014年中国政府实施“放、管、服”的政策之后,中国马拉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2018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增长了433万人,增长2.9倍。

2018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为583万人,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路跑运动在中国城市的覆盖率达到85.33%。

中国马拉松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令人感到惊叹。这一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受到普遍的重视。

“马拉松经济”带来巨大商业价值

马拉松运动从专业领域的专业赛事,转变到全民参与的普及化赛事,催生了产业化的巨大商业价值。

经济学界素有“马拉松经济”之说。“马拉松经济”包含四个主体部分的收入来源:赛事直接带来的现金收益,比如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物业收益,比如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等载体经济;媒体收益,比如出售赛事转播权;衍生收益,即运动器械、训练服务等收益,这个收益甚至可能比其他收益更高。

马拉松产业的经济价值有多高,体育主管部门是有测算的。2019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个部委发布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而800人以上规模的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有望达到1900场。

1200亿元的产业规模是以赛事直接收入为主,是保守估计的。因为产业的衍生收益不直接体现在赛事收入中,其规模远大于赛事直接收益。

按照跑友圈的一般标准是,“硬核玩家”的跑友花在路跑上的年度开支要达到20000元到50000元。如果“硬核玩家”的人数在50万人以上,那么每年马拉松产业的周边衍生就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50万人在中国城市算不上是太高的数字,而且数量更多的非硬核跑友聚沙成塔的消费规模也不可小觑。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和商家对马拉松等长跑运动的高度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这也不是坏事,但是其中的隐忧是值得关注的。

马拉松产业高速发展背后的风险和隐忧

马拉松产业和很多产业一样,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马拉松运动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型运动,最直接的莫过于马拉松运动可能超出普通人的生理极限从而导致猝死。即便在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的致死率。

▲2017年4月29日,一名马拉松选手在终点线晕倒,被抬上担架运走急救。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据2012年1月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2000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参加全马或半马的人将近1100万,心跳停止事件共发生59起(51人为男性),造成42人死亡。致死率约为百万分之四。

这意味着即便赛事组织很完善,参赛人员也面临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百万分之四确实不算一个很高的比例,在诸多极限运动中可能算是较低的。但是,路跑运动和其他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极限运动不同,参与的技术门槛、消费门槛很低,是可以大规模普及的。这意味着,由于参与人群的基数很大,即便是百万分之四的概率也是需要重视的。

而且,近几年马拉松高速发展、“全民普及”的趋势,无疑会放大这一风险。

运动赛事的组织水平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有些城市的马拉松比赛发展得已经很成熟,也专门配备了医疗设施和医疗团队,却仍然发生了悲剧。现在,每年近300个地级市出现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其中还有很多像甘肃白银赛事那样的越野赛,这种赛事风险显然要大得多。

因此,从产业经济的发展角度看,马拉松产业的蓬勃发展当然是好事。但是,伴生的风险不容忽视。

作为个人和家庭,要关注长距离路跑运动的生命和健康风险,低门槛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合适,民众要量力而行。

舆论在对马拉松等长距离路跑项目以及各类极限运动项目的宣传中,则应该多提示风险,而不是一味强调有益健康、鼓吹自我超越之类。

总之,对马拉松运动的快速发展,要理性客观看待,既要看待其发展的成绩,也要注意是否有忽视风险的拔苗助长之嫌,后者应该是反思此次悲剧性事故时值得审视的内容。

来源:新京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