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男童进女更衣室事件疑反转?更严重的问题曝光

新浪新闻

关注

前几天,“妈妈带十几岁儿子进女更衣室”引起网络热议,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已达2.8亿。

该话题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不仅在于十几岁男孩进女更衣室,更在于网传男孩妈妈回击的一句话:“孩子又看不懂的,就你精贵怕看!”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件事现在出现了反转↓↓事件出现了什么反转?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更严重的问题?更多内情>>

面对一气呵成的“爆料”,谁能想到,这只是一份“网络文学作品”?爆料不能“编”,情绪不能“骗”,始作俑者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什么是“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就堪称“标准化操作”。

日前,图片拍摄者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网传图片实际拍摄于去年8月17日,而非网传的今年6月8日。其还表示,当时她把照片投稿给了当地一个博主,但发出来后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而在前几天,她发现这张图被重新发布,而且“配上了不符合实际的文字”,并因此上了热搜。换句话说,除了图片是现场拍摄的,文字内容完全与现场无关,全凭网络爆料者的“脑补”。

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文字”,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到了,其中不仅有挑战公众情感的“雷人语录”,甚至不乏挑逗公共情绪的“少儿不宜”描述。这正是面对同一张图,舆论反差如此强烈的根源所在——此次事件中,真正令人愤怒的不是图片中男孩的背影,而是充满挑逗与暗示的“文字说明”。同样是“开局一张图”,内容“编”得怎么样,无疑是能否快速收割情绪与流量的关键所在。

如果图片拍摄者所言属实,那么,此次事件就并非一次偶然的爆料,而更像是一场精准的“营销”。所谓的网络爆料者,显然是一个工于心计、收割情绪的“高手”:男孩进女更衣室现象历来为人关注,“少儿不宜”的细节描述,不仅迎合了低级趣味,而且渲染了焦虑与对立,在此基础上,一句“就你精贵怕看”,更是引燃了舆论场。面对一气呵成的“爆料”,谁能想到,这只是一份“网络文学作品”?

因为这次爆料,网络上一片口诛笔伐。然而反转之后,人们才发现,当初有多少愤怒,现在就有多少尴尬——太多义正词严的讨论,都化作了“编故事”者念兹在兹的流量生意。如果说家长带男孩进女更衣室涉及道德讨论,“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无疑触及了法律底线。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时代,每一种信息发布都触达公共视野、关涉公共利益,客观真实不仅体现着新闻素养,而且体现着法律信仰。爆料不能“编”,情绪不能“骗”,始作俑者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络时代,有图未必有真相。每一次新闻反转,都是对公共情绪的亵渎和消耗,同时也是对媒体素养的反思和拷问。面对光怪陆离的网络爆料和传言,只有深入调查、细心求证,才能拆穿“故事”的画皮,避免“事故”的隐患。

梅尔文·门彻的名言“新闻是易碎品”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句话还有补充:“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把新闻“当成艺术品去雕琢”,就需要少一些夺眼球、抢流量的冲动,多一些明辨之、慎思之的坚守,这不仅是自媒体的行为准则,更是公共媒体的职业底线。

带儿子进女更衣室的妈妈有委屈

爸爸带年幼女儿,妈妈带年幼儿子

就不能去游泳了?

一方面,女泳客觉得隐私受到了侵犯,另一方面,带娃的家长们也觉得委屈。

杭州这位带4岁儿子进女更衣室的母亲说:“孩子爸爸没来,我一个人带孩子,我也不放心让他一个人去男更衣室……毕竟孩子太小,又是在游泳池这种地方,不敢让孩子脱离自己视线。”

这也代表了那些带儿子进女浴室(女厕所)的母亲的心态,第一,她们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还没有性别意识,所以没关系。第二,出于安全考虑,孩子还小,单独把孩子放在外面或者单独让孩子进男浴室(男厕所),脱离视线,放心不下。

“以后去游泳,爸爸带着年幼的女儿是不能去的?妈妈带着年幼的儿子也是不能去了?”

3到6岁是儿童性教育启蒙期

带年幼的孩子进入异性浴室或者卫生间

会给孩子带来不当刺激与引导

杭州学军中学心理辅导站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邱许超老师说:“孩子母亲带着10来岁的孩子进入女性更衣室的行为,以及这位母亲的话语,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对这位孩子性观念的塑造是极为不利的。游泳馆、卫生间等场所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也反映出部分家长对于儿童性教育的关注、引导是漠视与缺位的。”

“有研究表明,3-4岁时有42%-86%的男女儿童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孩或女孩自居。”邱老师强调,“3-6岁是儿童性教育最好的时期。这时候,孩子们脑海中并没有不健康的想法,更多的是对性别探索的好奇,这时候进入公共场所,比如异性浴室、卫生间,可能会带给孩子不当的刺激与引导。”

邱老师还强调,父母本身也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我自己也是孩子母亲,能够理解妈妈们一人带娃时可能遭遇到的窘况,但在孩子逐步成长的过程中,换衣服、上厕所、分床睡等细节一定要注意做好。还有,现在二胎家庭很多,尤其是一儿一女的家庭,在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也要关注性别差异,做好性别教育。”

来源:红星新闻、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