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状元 个个都是传奇
作者署名:王者中亮
中国的科举制度至隋朝而来到清代废除科举,经历1300年的历史,其中出现了许多传奇出色的状元。那么中国有哪些有名的状元呢?
1、孙伏伽(历史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隋朝开皇年间生于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
2、文天祥(状元之中的状元)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提名状元,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3、郑颢(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
郑颢(817~860年),字奉正,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唐朝大臣,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出身荥阳郑氏,幼而爽悟,博闻强识。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考中状元,累迁右拾遗。唐宣宗即位,迎娶万寿公主,拜驸马都尉,授银青光禄大夫,充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秘书监。大中十三年,拜兵部侍郎,出任河南尹。咸通元年(860年),去世,时年四十四,追赠太师。
4、裴思谦(脸皮最厚的状元)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戊午科状元及第。为什么说袁思谦是脸皮最厚的状元呢,因为他这个状元完全是巴结权贵而得来的,而且是两次讨要才得来状元。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与朝廷权臣观军容使仇士良勾结,以仇士良荐举信威逼主考官高锴,高无奈,只得取裴思谦为状元。
5、胡旦(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后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6、赵楷(身份最高的状元)
赵楷(1101年-1130年),宋徽宗第三子,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跟他的父亲宋徽宗一样是个琴棋书画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徽宗宠爱。他曾经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
7、史大成(最为传奇的状元)
史大成,1621年生,1682年卒,字及超,号立庵,浙江鄞县人。清朝顺治12年(1655年)汉榜状元,为清朝浙江第一位状元。殿试时,其考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探花),顺治御览时,推崇其行文雅正,书法端庄秀丽,推其人品,于是钦定他为状元。浙江民间有谚,说浙江的状元在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恰巧,清朝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名叫钟骏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8、张孝祥(作词最好的状元)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张孝祥作为南宋初期著名文人,其词“豪壮典丽”,并不局限于一种文风,而尤以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为世所名。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9、毕沅(最幸运的状元)
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学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10、刘春霖(最后一个状元)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