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飞机坠毁全员遇难 新细节令人泪目

澎湃新闻
云南一直升机执行任务时意外坠入洱海,机上4人全部遇难,飞行员生前所住的宿舍内,日历永远停留在那一天。更多细节披露↓↓↓
在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
昆明航空救援支队飞行大队宿舍办公桌上
日历永远停留在
2021年5月9日那一天
床角那台没插电的冰箱里还放着
两瓶矿泉水、两桶泡面、一盒饼干
床上摆着他们生前的遗物
……

7月7日
记者走进昆明航空救援支队
倾听为守护云南青山绿水
献出宝贵生命的
刘洪、李凯涛、刘超、孙中杰烈士
出征前的故事!
“王牌机长”刘洪
先属于国家,再属于小家
刘洪,1981年9月出生于四川威远,3岁时母亲因病致双上肢残疾,5岁时父亲因公受伤瘫痪在床。他曾说:“从小我就立下志向,努力学习,长大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000年8月,刘洪通过招飞,考入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他认真钻研飞行技能,从基础课目、基本动作抓起,坚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为技术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洪经常说:“森林消防指战员先属于国家,再属于小家。”在昆明航空救援支队队员们心目中,副支队长、“王牌机长”刘洪是名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干将,每有急难险重任务,他都第一个上。
“他在国产直升机这个平台上创造了多个‘首次’:森林消防局执行直升机首次吊桶洒水灭火实战,他是机长;在大兴安岭机降灭火任务中首次在直8直升机平台上搭载25名灭火队员,创下国产直升机救援实战载人纪录,他是机长;昆明航空救援支队首次跨区增援、首次跨省驻防任务中,他是机长。”他的僚机机长查志宏激动地介绍道。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他带领机组首次执行跨省机动驻防任务,在广西驻防150多天,圆满完成了4次灭火作战任务。4月27日,刚驻防归建不到3小时,他又主动请战执行大理苍山森林火灾扑救任务。
5月10日10时20分许,在大理洱海吊桶取水作业时,直升机突然失控,危急时刻,刘洪全力维持直升机姿态。事后通过解析飞机黑匣子,在坠机的最后时刻,刘洪还大声喊道:“稳住,稳住。不要动,我来,我来。”
“领头雁”李凯涛
“这个任务不能没有我”
在飞行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郭胜的印象里,李凯涛是一个特别爱钻研、爱学习的人。郭胜回忆,2012年,在大兴安岭驻防的时候,他和李凯涛在一个机组,住一个房间。在一次业务学习时,李凯涛提出飞行手册里特情处置的内容太过繁琐,能不能把处置的重点内容结合飞行实际提炼出来,便于飞行员记忆和实际飞行中运用。例如直升机发动机失火特情,故障判断就总结为“看、闻、听”,处置就总结为“五关一按”,用几个字把这个特情的判断和处置的重点提炼出来。之后,他又利用业余时间,把其他各类特情处置的原则和要点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在飞行员中进行普及学习,在飞行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作为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最晚到队的一批飞行员,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完成了高原适应性飞行训练,具备参与实战能力。2020年11月,刚到队4个月的他,得知支队将首次跨省赴广西执行靠前驻防任务,他第一时间递交请战申请。进驻广西后,他白天忙着协调航管、划设空域、收集情况,晚上加班研究飞行作战、开展飞行准备。
5月9日接到任务后,郭胜给李凯涛打电话说:“凯涛,支队接到任务要求马上出动,你有好长时间没回家了,就不安排你出任务了,好好陪陪家人。”电话那头的李凯涛说:“队长,这个任务不能没有我,你放心,我能安排好家里事,咱们外场见。”就在到达大理那天晚上,他俩还在一起研究怎么灭火。可没成想,10日上午10点左右就因直升机故障而牺牲。
“直升机医生”刘超
干起工作“极端负责”
刘超和刘宣池都是吉林敦化人,两家隔得不远,两人高中三年同班,大学4年在一座城,相识相伴10年后终成眷属。结婚10年,刘宣池觉得,心中的丈夫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

吴方超认识大队长刘超还不到一年。去年10月27日,吴方超和刘超一同出了一天的车,紧接着回来又出通勤车,等车到达家乐福时,刘超说:“方超,你等我一会,我去拿个东西。”几分钟后刘超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大蛋糕说,“方超,生日快乐!”
生活中刘超是个“暖男”,干起工作来却是“极端负责”的。2020年冬的一个晚上,一架白天飞行的直升机,出现故障一直没排除。刘超斩钉截铁地说:“直升机不允许带故障过夜,就是到明天早上也得把故障排除。”他召集大家开始排查导线,一根、两根、三根……就这样,一直排查到凌晨。“就是这根导线断路了!”这句话一传出来,全场的气氛有了些许的轻松。
直升机飞行600小时后的定检,是中队级单位职责范围内所能完成的最大工作,在大庆的一次定检中,刘超白天带领机组人员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并计划好第二天工作内容,晚上研究查阅文件资料,及时记录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力求细致精准。有时候小到一颗螺钉、一个保险,刘超也要反复检查,甚至撸起袖子亲自打保险,定力矩。“机务无小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老黄牛”孙中杰
工作笔记塞满一个行李箱
孙中杰是河北临漳人,成长在红色家庭,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应征入伍。2006年,毕业于陆军航空兵学院直升机与发动机工程专业后,他自愿申请到艰苦地区工作,在祖国边疆一干就是8年。2004年3月,因森林航空消防力量建设发展需要,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调到了黑龙江大庆航空救援支队。2020年7月,作为业务骨干又一次被抽调到昆明航空救援支队。

“他是支队里的‘老黄牛’。”机务大队一中队政治指导员魏富源说。他踏实肯干、尽职尽责。4月份时,支队里仅剩一架直升机留守。为防有火情,机务人员要尽快把这架直升机修好。那天是周末,一大早孙中杰就带着机组人员开始检修,午饭、晚饭都在外场吃,工作到晚上12点多才回去。修理厂厂长张学锦说:“他就是这样,今天能干完的事就不会留到明天。”
同事张淑怀回忆,有一次给飞机做定检,孙中杰发现一个减速器螺丝钉上缺了个垫片,他当即询问有没有人注意到垫片的去向。有战友觉得,找一个大概一样的垫片垫上就可以了。孙中杰却说:“虽然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垫片,但会影响飞行安全!”
参加工作15年,孙中杰一直把技术精湛、专业过硬作为职业操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维修理论、钻研维修技能,先后写下40余万字业务笔记。他牺牲后,家属在整理其遗物时,工作笔记整整塞满了一个行李箱。
事件回顾
每年雨季来临前,云南都处在森林火灾高发期。
5月10日,刘洪带领机组奉命扑救大理市湾桥镇森林火灾,在洱海吊桶取水作业时,直升机突发特情,机组人员全力处置未能脱险,坠入洱海,壮烈牺牲。
5月12日,应急管理部政治部批准刘洪、李凯涛、刘超、孙中杰为烈士。
火场飞行
随时要面对充满未知的安全风险
无异于“刀尖起舞”
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
和飞行技术都是极大的考验
刘洪机组的牺牲
也引起了很多人
对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事业
未来发展的思考!
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政治委员 孙雨峰
“我们国家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不仅不会因为刘洪机组牺牲停滞不前,反而会更加激励起我们整个队伍,特别是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广大指战员们坚强的信心和必胜的决心。”
原标题:解析黑匣子!直升机坠入洱海前,刘洪大声喊道:“稳住,稳住!不要动,我来!”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