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踏浪青年:鸿星尔克捐了5000万 然后赚了一个亿

探观

关注

来源: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人民阅读·踏浪青年

因为默默捐了5000万物资,鸿星尔克这两天成了全网正能量C位。

大伙发现,这个小时候听过的品牌,居然快破产了?居然穷得连微博会员都开不起了?居然一声不吭给河南捐了5000万???

所有人的三观都被震麻了,几百万人流着泪冲进鸿星尔克的直播间,上演进货式购物。

这个小品牌的小主播,这辈子哪里见过这种阵势。

看着满屏的点赞和留言,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也跟着哇哇地哭了。

你敢野性捐款,我们就敢野性消费。

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

鸿星尔克是打死也没想到,捐完5000万家底后,全国人民让他们赚了一个亿。

鸿星尔克这个事情,一直到我开始写这篇文章,那种极其震撼的情绪都还没消化完。

并不是那5000万的事,而是竟然真的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牌子。

而且真的会晒出订单,真的会穿在身上,脸上还带着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可能现在买惯了国货的00后,完全体会不了我这种心情。

你们哪里会懂,我们95前这代人,很多真就是泡在“文化自卑”里长大的。

2006年的时候,我在湖南一个偏远县城读初一,有一天班主任领了个学生进来,介绍说,这是XXX,因为他爸工作调动,从长沙XX中学转学过来,以后就是咱们的同学啦。

全校顿时轰动。

其他班的小孩,下了课都过来挤在门口看。

这个轰动并不是因为新同学来自长沙,而是因为,新同学脚上穿了一双“钩子”。

而那时,我们从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任何人穿耐克。

现在鸿星尔克取代阿迪耐克,成为了年轻人新的社交货币,在那时根本不敢想象。

那时我们自卑极了极了,公知迎来了全盛时期,在网上天天带节奏,反对中国的一切,同时反对不利于西方的一切。

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到处都是“中国人没被欧美殖民过一百年,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论调。

还有一部叫《河殇》的纪录片,说长城代表没有野心,郑和下西洋只是炫富,中国黄色的大陆文明如何积弊太深,必须靠欧美蓝色的海洋文明才能全面洗刷。

当一个国家穷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说话是错的,走路是错的,连呼吸都是错的。

然后我们就天天听迈克尔和艾薇儿的歌,看好莱坞的电影和日本的漫画,做梦都想去外面那些更美好的国家看看,然后回来和同学吹一辈子牛逼。

我们都知道,中国用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的工业制造之路。

但我没想到的是,中国同样只用了3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年才走完的文化自信之路。

在这30年里,我们对国货的态度,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卑。

国产品牌,就是山寨的代名词。

国外品牌,就是高大上的化身。

那时候我们自卑到了什么程度呢?

在本国走平民路线的品牌,到了中国就一定走高逼格路线,利用中国人对洋品牌的崇拜卖溢价。

于是就连土生土长的国货,为了让自己沾点逼格,也要取一个“洋名字”,装成“假洋鬼子”去卖货。

比如达芬奇,马克华菲,阿诗丹顿,等等等等。

在宣传时也明里暗里表示,自己就是一个洋品牌,不信你去看我们瞎编的品牌故事。

国货“以洋为尊”“以洋为美”,消费者也“唯洋是大”“唯洋是从”。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来自我一个关系最好的兄弟。

他大学考到了广州,开学前一天,特意去北京路步行街,给自己置了一身安踏。

没想到刚走进宿舍,就遭到了穿耐克舍友的讥讽:

呵呵,老哥,你家开安踏店子的???

我读大学那一年,已经是2012年了,这种事情依然每天都在发生着。

大家宁愿穿一件白T恤来捍卫自尊,也不想这件T恤上印一个安踏的logo,怕在朋友面前丢人。

第二阶段,抵制。

抵制日货,抵制欧美货,抵制外来的一切。

这时我们的确没有那么自卑了。

爱国者也终于在恨国党手里,抢下了一点点话语权。

虽然看起来比上一个阶段好些了,但这其实又是另一种文化不自信。

既然我们牛逼,为什么需要抵制别人,放他们进来不就行了?

所以恰恰说明我们不牛逼,不相信自己的品牌能正面刚过别人。

只能通过抵制的办法,给那些无处发泄的民族情感,找一个出口。

就像王小波说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质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所以才会发生上街砸同胞的日本车,堵肯德基麦当劳的大门,这种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个阶段的中国人,其实比上一个阶段更痛苦,因为他们始终没法回答那个问题:

抵制之后呢?我吃啥,喝啥,用啥?国货能代替洋品牌吗?

第三阶段,转型。

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是,在2012年之前,我们在科学、技术、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领先全世界,但对自己的国货,却从来没有过一丁点信心。

2012年以后,国家开始在源头进行产业链改革,一切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制造业上,出现了以格力、美的、小米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质企业,覆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开始从设计、质量、服务,全面吊打外国品牌。

很多人也是打开鸿星尔克的直播间,才发现现在两三百块钱的鞋子,我们已经做到这么高的品质了?

也就像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吃的、穿的、用的,全部被国货给填满了。

那一刻,民族自豪感真的跟着热血涌上头,然后眼泪就跟着哗哗地流下来。

“君用一份国货,即为国家挽回一份外溢之利权。”

这一路泥泞,走得太难了。

我们终于从低端制造业陷阱里爬了出来,再也不用在流血流汗后,还要流着泪把利润大头拱手送给欧美了。

第四阶段,无视。

无视一切外国品牌,无视一切洗脑营销。

就像鲁迅说的那句,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连眼珠都不转过去。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自信。

一种彻底袪魅后,民族所形成的绝对自信。

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以前看西方是仰视,西方一切都是绝对真理,内心不会产生任何质疑。

现在看西方变成了平视,偶尔还可以俯视。

于是就发现欧美的那套经济殖民体系,根本经不起审视。

甚至他们那些老旧矫情的宣传用词,也全面落后于我们的话语体系了。

血统纯正?什么虚头巴脑玩意。

都是长三角流水线代工的,谁也不低人一等。

百年皇室?什么封建余孽玩意。

阶级对立在这里行不通,我们可是社会主义新中国。

再考虑到地区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总结:

中国现在已经走完了第一阶段,大部分走过了第二阶段,少部分走到了第三阶段。

而以00后为代表的一代人,整体迈入了第四阶段。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也就理解了。

为什么以前我们会对外国货,尤其是奢侈品,呈现出一边倒的崇拜?

因为奢侈品的崇拜,本质是文化崇拜。

而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我相信没有中国人会去崇拜一个印度品牌,但很可能愿意为一个法国品牌支付溢价,即使这两个品牌都是越南工厂贴牌生产的。

就像日本二战战败后,日本的民族自信降至冰点。

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甚至不惜去援交,也要买一个欧洲奢侈品包来装点门面。

但后来日本经济大爆发,民族自信跟着大爆发,日本女生开始全面拥抱优衣库和无印良品,上街从此只拎一个大布袋子了。

所以对国货来说,鸿星尔克的高光时刻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也不是开始的结束。

而只是开始的开始。

对于这届00后来说,他们没有穷过,他们充满自信,他们热爱国货,他们持币投票。

过去十代人在西方文明面前的颤抖和屈辱,羡慕和嫉妒,他们再也不用经历了。

100年了,我们终于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当年斯大林送总理一件皮大衣,总理小心翼翼,穿成了“三用大衣”,冬天御寒,雨天遮雨,寒夜当衾。

今天国货2天卖出一个亿,14亿中国人都可以吃得很饱,穿得很暖。

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力量,一种和命运掰手腕的力量,不是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