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中考生志愿被同学篡改:一场逐步升级的校园霸凌

新浪新闻

关注

来源:南国今报、极昼story

近日,浙江省苍南县温州新星学校的毕业生许某翔篡改了同班同学小林的中考志愿,导致小林被分数线远低于其中考分数的某民办高中录取。

小林父子报警后,警方很快查明系其同学许某翔所为,并对许某翔处以行政拘留六日的处罚,但因未满16周岁不送拘留所执行。目前,教育局已为小林对接了新学校。

消失的志愿

记不清是第几次被提示“密码错误”后,15岁的小林守在电脑前,再一次输入准考证号、密码和验证码,敲下回车键。温州市教育局中招管理系统上,网页终于成功跳转。

这是7月2日晚上6点,温州市中招录取工作进行的首日。前一天下午,中考志愿填报截止的前几个小时,他的账号出现异常,更换5个不同的浏览器尝试登录,均被告知密码错误。

应该是系统故障,他告诉自己。今年中考,小林考了580分,填报了十三所意向学校。不出意外的话,能录上第一所重点中学。他早早买来高中的培优课程,高中英语单词也计划提前背完。

眼下,“故障”后的再次登录,让小林松了一口气。但是随着鼠标下滑,他又重新紧张起来——志愿填报信息界面,此前填报的意向学校全没了,仅剩下的是第二批志愿里排在最后一位的巨人学校。

还没缓过神来,电话响起,是父亲林涛打来的:“被巨人学校录取了?”几分钟前,林涛在手机上收到了录取信息,觉得不对劲,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打电话向儿子确认。

这是父子俩完全没有料到的结果。小林比巨人学校分数线高出20多分,而且巨人学校离家远,本来只是用来保底的。父子俩都“蔫了”,小林彻底泄了气,“成天躺在床上,饭也不吃。

“为什么填报的十三所学校只剩下了一所?”冷静下来后,这是父子俩首先冒出来的疑问。

他们想到了那个下午志愿填报系统的异常。“是不是我们的志愿被人工修改了?”父亲打电话问班主任。登录系统需要准考证号和密码。小林的密码很简单——生日加上姓名拼音的组合。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在班群里一直是公开的。

班主任坚决否认了这种可能:“怎么可能呢,是不是你自己操作失误引起的?”

为了找到真相,那几天,父亲林涛频繁往公安局、教育局跑,后来在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事实——后台信息显示,7月1日,填报截止前那个下午,一个陌生IP地址曾8次登陆了小林的账号。

小林迅速想到了一个名字——许某翔,他的同班同学,也是同寝室友。他在QQ上打开了和对方的对话框:

在吗?

是你改了我志愿吗?

没有任何回复。

事情的发展后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根据IP地址,在班主任的询问下,许某翔承认了自己的行为。7月1日下午,他根据个人信息试出了小林的密码,进入填报系统后,删改了小林原来的志愿。录取结果公布的那天,许某翔又将密码改回。

父亲林涛更纳闷了。他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熟悉那个名字,许某翔曾跟儿子共同出现在学校奖学金的表彰名单里,很多次考试里,这个名字都是第一。因为表现出色,他还被评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即使没有见过对方,林涛早已对这个名字产生一种自然印象,“尖子生”,“应该是乖巧的”。

“爸爸,去报警!”得知真相后,小林情绪激动。但林涛犹豫了,“如果要闹到公安局,这个孩子少不了要留下案底”。以为只是男孩间的恶作剧,他劝儿子,“如果他能站出来认个错,教育局这边能帮我们改回志愿的话,咱们差不多就放人家一马”。

他没有预料到,这句话激怒了一向温和的儿子。“放过他?你知道我受了多大委屈吗!”儿子嘶吼着,眼泪掉了出来。

两个不被理解的男孩

小林和许某翔是在初三那年成为室友的。在此之前,九年级10班里,很少有人会把这两个男孩联系起来。

小林性格温和,嗓音细,在其他男孩看来不够“阳刚”。这使得从初一开始,围绕他的一些“暴力”,就悄悄开始了。

“跑步动作太别扭了”,“走路步子太碎”,小林体格瘦弱,体育课上,他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嘲讽,“正常男生的动作都是张开的,他是向内收缩的”,一个男孩提到,这让不少男孩觉得“怪怪的”,“不舒服”,私底下,他们喊小林“娘炮”。

面对这些言语攻击,小林很少表达出明显的不满和反抗,“被踩脚”、“书被推倒”、“椅子上被洒水”,一类的恶作剧对他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

初二那年,当小林的桌椅又一次被男孩们推倒时,班上一些女孩看不下去了,她们悄悄报告给班主任,带头恶作剧的几个男孩受到警告,小林才久违地获得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和男生相比,女生们对小林的评价完全不同,“有趣,而且热心肠”,这也是她们选择站出来帮助他的原因。

长期遭受的敌意并没有让小林变得孤僻,相反,他积极善谈,乐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习作文章。他经常主动承担班上的一些公共事务,有时候去办公室问问题、写作业,看到地上的烟灰和垃圾,会立即找来扫把清扫。

但这些努力也给小林带来麻烦。有一次,当住校的同学违规养仓鼠被匿名举报到班主任那里时,“举报者”遭到班级里的集体憎恶,小林首先被列为了怀疑对象。小林觉得委屈,后来的班会上,他拿着提前写好的长达三页纸的发言稿走上讲台,试图发出呼吁:班级应该是团结的,同学们应该合力抵制针对同学的现象;中考临近,希望大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

讲台下,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们早已厌烦了这套“班主任式”的说辞。因为举报遭受处罚的学生直接向小林放话:放学别走,学校门口见!更多人则是埋怨他“太爱出风头了”,“可真是老师的左膀右臂”。

当这些嘲弄、鄙夷和冷言冷语笼罩在小林身边的时候,通常,许某翔就坐在小林斜后方,把整张脸埋进书堆里,对这一切毫不关心。他是最容易惹人注意的那类学生,成绩优异,专注且自律,中考前的四次月考,有三次他都拿了第一。

和小林相反,冷淡寡言,是许某翔留给大多数同学的印象。有同学带着问题来桌前询问,他不作任何回应;临近毕业,有同学希望他在校服上留下一个签名,他拒绝了。对同桌也不例外,递过去的同学录遭到拒绝后,同桌女生在纸上主动给许某翔留下了自己联系方式,许某翔当着她的面撕碎扔进了垃圾桶。

优等生的“扑克脸”勾起不少同学的好奇心。一群调皮的学生曾做过“实验”——许某翔写作业时,他们摘下他的眼镜,搬走他的书,掰着肩膀晃动他的身体,试图激起他的反抗。最终,男孩们失望地发现,除了微扬起的嘴角,许某翔没有任何多余的反应。

某种程度上,许某翔和小林都是班级里不被理解的那类人。即便只隔着三排座位,初中的前两年,他们就像两条永不交汇的平行线。但2020年春天,因疫情在家上网课的阶段,两个人因为游戏开始有了接触,成为游戏中的好友。后来还会聊到学习,一起讨论作业。

恢复线下教学后,2020年9月,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习氛围,小林从原来的7人寝室,搬进了当时只有两人的307寝室,和许某翔成为室友。

307一度成为班上学习氛围最好的寝室之一——寝室没有人带手机,所有成员的成绩都在班级排名前列。许某翔理科成绩优秀,小林英语是强项,两个人甚至计划“专长互助”。

那时,小林所处的环境已经变得友好许多,他在班级里有了更多的朋友,关于这个变化,有同学认为是因为老师多次警告后的效果,也有人解释说“初三太忙了”,而另一种说法是,这一年来了新的转学生,也不被大家喜欢,“目光转移了”。

但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游戏走近的两个室友,开始因为游戏不断产生摩擦。小林发现,他和同学谈论两个人的游戏经历时,许某翔好几次表现出明显的不悦。“没面子,他说我不应该把他玩游戏的事情到处说”,小林说。作为惩罚,小林偶尔会被要求帮许某翔值日,取洗衣房的衣服,以及帮他在小卖部付款。

有一次在音乐课上,当小林又一次和同学聊游戏时,许某翔突然抓起一支笔扎向小林的手掌,毫无准备的小林“啊”地大叫一声,鲜血冒出来。那个伤口后来结痂,永久地在手上留下疤痕。

● 小林的中考成绩。讲述者供图

307的秘密

事后回想起来,小林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时间节点描述,两人的关系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或许是因为那张电话卡,彻底激化了两个人的矛盾。

2021年4月,许某翔未经同意拿走了小林的电话卡没有归还。这件事通过小林父母,传到了班主任那里,让许某翔在办公室挨了批评。当天晚上回寝室后,小林的被子就被扔到了地板上,许某翔指责他:这么小的事你还要跟你爸妈说,搞得我在那么多老师的面前没面子!

又一次因为“面子”,两人开始在寝室冷战。小林渐渐发现,许某翔洗澡的时间越来越长,轮到自己时,寝室已经熄灯,他不得不摸黑洗澡。有一次,晚自习后小林冲回寝室想先洗澡,刚脱了鞋的脚还没落地,被赶上来的许某翔一把猛拽,整个人倒在铁制门框上。许某翔走向浴室,不忘朝倒地的小林甩去一脚。

餐桌上也不再安宁。食堂用餐的位置固定,两人被安排面对面吃饭,有时小林的餐盘刚放下,就被对面夺了去。更糟糕的情况,是吃到一半,许某翔的剩菜和剩汤就泼到小林的盘子里,大朵油点在满盘汤水里漂浮起来。不少同学都看到,吃饭的中途,小林突然“腾”地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吼道,“你到底想干嘛”。

在307,小林睡过很多次冰冷的床铺。每次发生口角时,许某翔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空花露水瓶灌满水,喷到小林的身上和床铺上,直到瓶子见底。那些夜晚,小林睡在湿被子里,感觉“心比被子还要冰”。

“因为透露了对方的游戏习惯”,“因为让他被老师批评没有面子”,过去,小林以为,这就是许某翔讨厌自己的全部原因了。直到寝室矛盾第一次闹到了班主任处,小林听到许某翔控诉了自己的数条“罪行”:小林在班里人际关系很不好;他“娘娘腔”,讲话很“骚”,让人恶心;他总是讲话,影响我学习。

这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让班主任无奈极了。“两个人都批评了”,班主任后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提到,他叮嘱两个男孩,“马上中考了,都管好自己,好好读书”。听到班主任特别交代自己,“寝室里尽量别跟他讲话,别惹他”,小林伤心了,他认定在老师眼里,许某翔显然比自己更优秀,此后他再没有找过班主任反应。

307发生冲突的时候,室友徐平大多在场,“都是没有理由的,一般是许某翔不高兴,会主动找他(小林)闹”。起初徐平没有放在心上,这样的“小打小闹”过去在班级里也时有发生,徐平以为“他们不会玩真的”。

直到第一记耳光在寝室打响,徐平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了。那声音足够响亮,以至于他惊讶地抬起头,循着声音的方向望过去。许某翔的巴掌落在小林左脸上,打得他耳朵嗡嗡作响。只是因为被嘲笑是“山沟沟里来的”,他想要回嘴反击。

肢体冲突在307越来越频繁。对话的势头一不对,许某翔会直接抓住小林,一腿将他翻倒在地;不对话也会有问题,即便是躺在床上休息,许某翔吃着苹果也会走到小林床铺前,旁若无人地直直躺下,压得小林喘不过气,他尖叫并和对方推搡起来。

徐平想过帮忙调解。小林被锁在寝室外时,他起身开门,还没靠近,许某翔就把他拦下了。他常常觉得左右为难。“两个都是自己的同学”,不拦是坐视冲突,拦了又可能和许发生冲突。几次口头劝阻无效之后,这位室友彻底放弃了。

事实上,小林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反击。趁人不注意时,他曾偷偷把墙灰倒进对方的鞋子里;在食堂里遇到挑衅,他也学对方的样子,把剩菜或汤倒进对方的餐盘;有时候气极了,朝对方踹一脚,但还击的一脚很快又落在自己身上,“真痛啊”。

小林“不想浪费力气了”。为了避免正面冲突,晚自习结束后,他会去对面楼老师的宿舍,借口咨询问题待半个小时,或者就在楼梯口打发一段时间,赶在熄灯查房之前回到307。那些无处倾诉的委屈被他写在一块随身携带的写字板上:“我不是山沟沟里出来的”,“忍一百天,到中考结束”,“中考我一定要超过你”。

到后来,争吵和打斗已经成了307每晚的“固定剧目”,“有时候是掐他(小林),有时候是把他摔倒,然后脚踩或者坐在他身上”。熄灯后,黑暗中传来“咣—咣—咣”的声音,徐平躺在床铺上,他能分辨出,那是骨关节撞到铁架床上的声音。

有几次,小林被摔在地不动弹了,许某翔会问一句:你没事吧。在徐平听来,是一种“似笑非笑的语气”。

临近中考的一天,班上同学在学校机房进行中考志愿模拟填报。回到寝室,两个人又产生了冲突。小林想起来,许某翔当时指着他问:“信不信我以后把你志愿给改了?”

“是不是我不够好?”

断断续续讲述那半年的经历后,小林的情绪几近崩溃,他留下一脸震惊的父亲,把自己一个人关进了卧室。

父亲林涛起初不敢相信,如今已被愤怒填满。那些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事情,他又花了几天时间拼凑完整,很快便带儿子去公安局报了案。

歉疚和自责折磨着这位父亲。因为忙于工作,他把孩子送进这所私立学校。儿子住校,半个月回一次家;三年,林涛只去过一次家长会。每周父子俩都会通电话,那些短暂的交谈里,他嘘寒问暖,关心学习情况,却很少触及儿子内心。如今再回想起来,孩子中考前急剧下降的成绩事实上早就向自己发出了信号。

他至今不知道施暴者的样子。听完儿子哭诉后,他慌忙从家长群里翻出班级活动的视频和照片,伸到儿子面前:哪个是他?小林沉默不语。

篡改志愿的消息仿佛暑假里的一道惊雷,在九年级10班的群里炸开了。“刺激了,刺激了”,类似的消息率先在群里弹出来。

“搞这么一手,挺没意思的”。

“这么投入的人竟然会改别人志愿”。

得知小林报案后,班级里不少女孩主动联系他,表示如果有需要,愿意站出来为他曾经受到的欺凌作证。

“一个人的语气和性格只要他自己习惯了,就没什么不妥”,“那些因为性格觉得林同学有问题的,他们本身就存在问题。”一个男孩提到,他也决定站出来。

等待警方办案的过程中,小林恹恹地宅在家里,看到朋友圈和QQ空间不断传来同学录取的喜讯,早早购买的培优课程他没心思看了;打算提前背高中单词,单词念在嘴里不自觉就走了神。

他做过几次噩梦,都和霸凌有关。有时候他旁观着一场霸凌,有时候是自己正遭受霸凌,不管什么时候,他总看不清施暴者的脸。

他至今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因为自己透露的好学生会“玩游戏”让对方觉得没面子了?还是和自己玩游戏会“没面子”?

室友徐平也觉得疑惑。班上男孩集体排斥小林的时候,徐平也有些疏远他,随着接触深入,那些成见渐渐消失。在小林搬入寝室之前,他和许某翔同寝室两年多,许某翔话少,偶尔开开玩笑,没有发生过任何争端。15岁的徐平很多时候都不解,什么样的成见能导致这样的恶意?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远是班主任没预料到的。原本他认为这只是青春期男孩之间的正常打闹,“如果不是这个(改志愿),根本不会有事,闹矛盾的学生那么多,哪里会注意到”。

50多天的等待后,8月19日,小林拿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了许某翔非法删除并修改小林志愿的行为,并对许某翔处以行政拘留6日的处罚,但因为未满16周岁,最终不送拘留所执行。

● 行政处罚决定书。讲述者供图

8月底,这起案件随着媒体披露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关注。小林打开手机,看到班级里和网络上,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指责许某翔的声音,“基本上都在骂他,他现在口碑变得那么差”。

一种更为复杂的心情开始频繁找上他。“我真的没想到一开始那么好的人会变成这样,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点难受,好像是我害的他,又不是我害的他。”直到开学的前一天,他还在试图跟一些同学确认:是不是我个人做得不够好?

有些疑问或许将长久悬在小林心中。夏天结束,许某翔在县里最好的中学开始了新的学期,开学那天,有同学走上前问他:“你改了小林志愿吗?”“没有,我没有改他志愿啊”,他淡淡地回答。

在教育局的安排下,小林也被原志愿中的一所学校录取。考虑到他体格瘦弱,开学前,父亲特意把他送去一家体能训练营,进行针对性的体能锻炼。关于接下来的住校生活,在愁容满面的父亲面前,小林用了一种轻巧的语气,“希望我跟他们合得来”。

班群内公开信息曾引矛盾

小林向媒体透露,老师曾在班级微信群内公开包括全班同学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的汇总表格,他推测许某翔就是据此破解了志愿系统的账号。

为此,南都·隐私护卫队联系了小林的父亲林先生。林先生认为,小林志愿遭同学篡改与老师在微信群内公开学生个人信息有直接关系,老师和学校也有一定责任。

“登录志愿系统需要准考证号和密码,小林的密码正好又是身份证号加上姓名拼音的组合,二者信息缺一不可。如果老师没有公开过这些信息,或许完全可以避免这类事件发生,这种做法为其他人篡改志愿提供了机会。”林先生说。

南都·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由于在班级群里利用表格、文档统一收集或公布信息较为方便快捷,采取这一方法的学校老师并不在少数。然而,随之产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矛盾也逐渐增多。

2018年10月,青岛某小学学生家长王女士在开学初被要求去银行办卡交纳学生午餐费,而办卡需提供父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信息。随后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发布包括全班40余个家长上述信息的汇总表格以供核对,王女士认为此举造成了安全隐患。学校知悉后要求老师解散微信群,并承诺会加强信息管理。

今年7月,广州市某中学班主任要求家长在班级微信群内发布的腾讯文档上在线填写学生个人信息,包括年龄、身份证号、手机号、户籍地址等。由于该文档为所有人可见,担心信息泄露的某家长便将表格下载,填写完后私下发给班主任却遭到拒绝,称只接受在线填写。两方争论过后僵持不下,家长前往教育局投诉。

专家:

准考证号不是隐私

老师学校均有责任

老师在班级群内公开学生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是否侵犯了学生隐私?若公开学生个人信息造成了志愿被篡改等严重后果,老师及学校又是否应为此负责呢?

在8月20日获得通过,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在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看来,个人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应该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而不属于个人隐私。该事件中的侵权行为是别人利用老师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造成的,老师的过错更多在于不慎泄露数据,但并不直接导致篡改志愿这一结果,因此只需在自己有限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责任。

“我认为应该更多追究直接侵权人的责任。老师虽然存在侵权行为,但也是为了履行职责,因此学校可能也要承担一定责任。”谈及各方在此事件中的法律责任,熊定中表示,涉及到的多个行为人应承担不同的责任。

“首先责任最轻微的是学校,其可能存在管理上的过失,如未能很好地培训老师、未要求老师注意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等;其次是老师本身行为的不妥当性;最后最严重的是直接侵权人篡改志愿的恶意行为。显然,前两者是‘过失’,篡改志愿的行为却是‘故意’,三方都存在过错。”熊定中直言,“此外,由于篡改者是未成年人,也可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