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恋童癖罪犯被强制化学阉割:“真的太痛了!”

知讯

关注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针对儿童的性侵犯和性暴力都是无法容忍、无法原谅的。

为了打击性侵儿童事件,接连推出多项举措,让一些接受过化学阉割的恋童癖者坐不住了。

一名犯罪者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在注射化学阉割注射剂后,痛到无法行走。他表示,

即使是自己最讨厌的人,也不希望他受到如此残酷的对待,呼吁禁止化学阉割。

另一名犯罪者在得知自己要被化学阉割后,哭着请求宽恕:“化学阉割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影响我的未来”。他还忏悔自己的罪行:“我知道自己做错了,希望其他人引以为戒”。

一、什么是化学阉割

看完性侵儿童犯罪者的“呼声”,你心里是否只有一个想法: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化学阉割是一种通过口服、注射或皮下埋植雌激素,降低男性体内的雄激素水平,起到“生理阉割”的作用。其目的是降低、消除犯罪者的性冲动,避免再次发生犯罪事件。

雄激素对性冲动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睾酮和双氢睾酮占主导地位,其产生和释放需要听从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指挥。

因此,如果能抑制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水平就会降低,从而减少性冲动。化学阉割就是通过人为干预,实现这一控制过程。

迄今为止,化学阉割已经出现将近一个世纪,也经历了三代“更新”,分别是已烯雌酚、醋酸甲羟孕酮和醋酸环丙孕酮。

二、可有效降低性犯罪,多个国家已立法实施

化学阉割是打击儿童性侵犯罪的有力武器,始创于美国,已实施的国家有美国、德国、丹麦、瑞典、波兰、韩国等。

目前,只有波兰和韩国等少数国家对儿童性侵犯罪者强制实施化学阉割,大部分国家都遵循自愿原则,在明确告知罪犯化学阉割的影响后,由罪犯自主决定是否进行注射。如果罪犯自愿选择注射,那么作为补偿,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刑或减刑

尽管化学阉割争议不断,但它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发布的统计数据,实行化学阉割后,性侵儿童的犯罪案件从40%降到5%。相反,美国俄勒冈州的数据显示,134名被假释的性犯罪者中,无化学阉割者的再犯率约为20%,接受化学阉割者的再犯率为0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性障碍诊所博士伯林的一项调查发现,20世纪90年代,629名接受化学阉割的犯罪者的再犯率明显降低,仅为8%。

三、为什么中国不实行化学阉割?

有人问:中国也有性侵儿童的事件,也有大部分人支持实行化学阉割,但为何迟迟不能实行呢?

虽然有多国数据显示实行化学阉割可以有效降低性犯罪率,但加拿大学者汉森对2.9万名性犯罪者进行15-25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即使接受了化学阉割,他们的再犯率也达到了35%-40%。

因此,国内对化学阉割的争议很大。

国内犯罪学专家宋浩波指出,化学阉割只是压制犯罪者的生理欲望和心理倾向,并不会影响犯罪者的正常生活,属于一种人道主义的制裁方法。

北师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赵军认为,化学阉割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能抑制部分犯罪者的生理欲望,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十分复杂,不但受生理的影响,同时也受心理、环境等的影响。只从生理角度进行惩罚,可能导致报复性犯罪行为。

事实上,赵军的担心不无道理。在犯罪者的眼里,化学阉割可能是一种侮辱,促使他们报复社会。在一些实行化学阉割的国家,犯罪者在接受化学阉割后,他们的个人信息还会被公示,或者长期佩戴电子脚镣,降低再次犯罪风险。

四、预防未成年性侵,父母孩子该知道这几点

在中国,未成年性侵事件也值得关注。最高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8年11月,全国法院共审结猥亵儿童罪案件1151件,相当于每天7例。

预防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除了对犯罪者进行惩罚,父母也要花一些心思。

1、不把孩子交给陌生人照顾,即使是亲戚朋友,也要留个心眼;

2、多关心、观察孩子,如果有异常行为或表现,要及时询问;

3、给孩子洗澡或洗衣服时,如果发现下身或内裤有异样,要及时报警处理;

4、重视性教育,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最好从2岁开始,持续到18岁前;

5、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要想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家长可以这样教育孩子:

·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小秘密要告诉爸爸或妈妈;

·不要帮坏人保守秘密。

来源:93健康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