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动物摆拍引争议 人与动物“伦理困境”如何破?

新浪新闻

关注

动物摆拍事件频频发生,摆拍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

▲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越冬的候鸟 杨文斌/ 摄

人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栖居同一个生态系统,互相之间渊源深厚,息息相关。动物福祉不仅关乎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共存关系,而且关乎人文精神发展。

当下不时出现的动物摆拍事件,甚至此起彼伏的虐待动物个案,都让我们难以回避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困境”。合理善待动物,不是所谓的慈善心泛滥,而是人类善待生命的文明进步之举。动物福祉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关乎着人类自身福祉。

网络动物摆拍的真相

近期网上流传的螃蟹抽烟视频引发关注。一只在海边慢慢爬行的螃蟹,钳子上夹着燃着的香烟,不时地挥动着,仿佛在自主吸烟。这视频一时间引来关注无数,流量激增。

大家都喜欢动物摄影,尤其是野生动物摄影,喜欢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更关注罕见的精彩瞬间,这能够让人暂时告别职场的繁忙,偷得人生片刻悠闲,回到向往已久的森林大海之中。

然而,真相很快出现了,原来海边抽烟的螃蟹视频,是拍摄者把烟头粘在螃蟹的钳子上,然后吊着摆拍。下面的评论一片唏嘘:这么整完,螃蟹肯定就死了。动物摄影竟是摆拍的,真相令人震惊!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几年前在网络上流传的印尼摄影师生态摄影摆拍事件:青蛙举着树叶遮雨、蜗牛爬过青蛙……看起来既有灵性又趣味横生。这些所谓的生态摄影图片,登上各种摄影杂志,有的还获了大奖。而最终被发现,这都是摄影师的动物摆拍作品。

众所周知,拍摄野生动物是艰苦而危险的工作。野生动物摄影师们为了捕捉在自然环境中栖息的生灵,需要超人般的体力和耐力,还要掌握和积累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与经验。摄影师们在沙漠雪野高原,顶酷暑冒严寒苦守几个月,就为了拍到最震撼的片子。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拍下的野生动物精彩瞬间,才显得弥足珍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野生动物图片却是“假”的。照片中的野生动物,其实都是人工驯养的;看似自然的动作,也都是摆拍的。据报道,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野生动物摄影基地,只要交钱就能拍摄,每只动物都明码标价。拍摄过程中,饲养员会全程陪在旁边,指导动物做出各种动作,摄影师只需在旁边按下快门。如果是特殊场景还要单独收费。比如想拍“一群狼吃一头鹿”的画面,要每人收费425美元。

这些拍摄背后,都是赤裸裸的利益。据说这家野生动物摄影基地,一共豢养了1头黑熊、5只美洲狮、20匹狼、46只狐狸,还有各种小动物。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在这个快餐时代,连野生动物摄影都可以量产。本该在野外自由奔跑的动物,成了一些人争名逐利的工具。

作为观众和读者,我们看到造假的照片气愤不已,但真正遭殃的却是那些被囚禁的动物。本来拍摄野生动物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到,在地球上与我们共存的还有许多美好的生灵,唤醒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意识。而用驯养动物来造假,抑或是摆拍动物致其死亡,则完全与野生动物摄影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现在一些国际摄影比赛明令禁止使用驯养动物冒充野生动物参赛。

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知道摆拍动物的真相后,在震惊与愤懑之余,让人不禁想到,人与动物本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和人类共同生存于地球,都是地球的主人,一起构建着生态系统,维系着生态平衡。作为平等的生命体,人类应该善待动物,还要保护好人类与动物的共同家园。

事实上,如何对待动物,是值得人类中心主义者不断反思的命题。彼得·辛格是世界著名的动物权利主义环境伦理观的代表。他认为,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同等重要,动物拥有在一个自然环境中过完整生活的天赋权利,剥夺它们是不道德的。他的《动物解放》被视为动物权利运动的代表作。

动物权利是人类对权利认识的新发展。汤姆·里根是世界著名的动物权利运动先驱。他主张像对待人类一样给动物平等的幸福,生存权、不受折磨虐待的权利也是一样的,应当尊重和关心动物的权利和价值,因为“每个动物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孕育着丰富的动物伦理。孟子曾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人道地对待动物,关乎人的尊严和道德感,也是人性慈爱温暖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对动物保护有着巨大启示。

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常取决于公众道德认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下,已经有不少人认识到,人类应合理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动物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抚慰人心、映射人性的善良。与人类一样,动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可以作出自主选择,研究证明动物也可以感受到痛苦和快乐,这会引发人类产生同理心。

此外,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动物福利落空,如养殖环节畜禽饮用水不清洁、饲养环境恶劣、滥用抗生素等。这些行为的后果已经超越动物伦理,成了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所以,哪怕从人自身利益出发,重视动物福祉也是一种责任,日益严峻的野生动物生存危机和频繁暴发的人畜共患疾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用立法破解“伦理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动物福利和生态问题的认识也在持续深化。从生态伦理出发,亟须在立法层面重新审视和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拓展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尽快落实严格保护野生动物,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善待或最起码不虐待动物,是友善动物的最基本要求。

近年来,我国也不断发生关于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社会性讨论。2015年,某医学院被曝随意遗弃实验用狗。网友提供的视频显示,数十只狗被弃于医学院楼顶,有的已经死亡,不少狗身上的伤口未经缝合。北京奥森公园附近也曾出现大量小白鼠,未经妥善处理,被随意丢弃。

由此产生的关于如何对待实验动物的讨论,折射出社会对于动物伦理的认知在不断提高。科技部也由此发布《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处死实验动物时,须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实施安死术。处死现场,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确认动物死亡后,方可妥善处置尸体”。另外,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判定的情况下,应选择“仁慈终点”,避免延长动物承受痛苦的时间。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动物福利法律或法规,反虐待动物法仍在制定过程中,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配套规定对动物福利制度的建构还不够全面。从生态伦理角度来看,动物福利立法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免除动物不必要的痛苦,二是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在人的利益和动物的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一大课题。

来源:半月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