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资讯

17岁儿子跳楼自杀后 45岁父亲卧底“约死群”

知讯

关注

在离开儿子后的头一百个日日夜夜,徐世海一直在迷惑、自责、痛苦、纠结中度过。这个45岁的汉子怎么也想不通,身高1米86、阳光帅气、乐于助人的儿子,为什么会选择从几十米高的楼顶一跃而下。

直到徐世海打开儿子小宇的QQ,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隐秘而黑暗的网络世界——在十几个QQ群里,不停闪动着“相约自杀”“一起去死”的信息。发出信息的,都是和小宇同龄的十几岁孩子。

这些QQ群,被称为“约死群”。45岁的徐世海决定,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在这些群落中卧底。“我经历过的痛,不想让别人再经历了。”他说。

一年时间里,卧底在“约死群”里的徐世海,劝回了20多名有轻生念头的少年。每劝回一人,他都会来到小宇的坟前,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另一个世界的儿子。

“那是我们父子两人的胜利。”他说。

小区保安敲开徐世海家大门时,满眼都是同情和怜悯。“刚刚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去了,好像是你家小宇。”

徐世海以为对方在开玩笑。但后来他永远记住了这一天——2020年5月19日。在河南郑州一处小区,17岁的小宇从顶层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徐世海还记得,1米8身高的儿子躺在楼下的血泊中,像是个揉碎了的布娃娃。那一刻,他几乎昏厥。

没人知道小宇为什么会选择轻生。在父母的心中,他是个懂事又善解人意的好儿子。就在出事前一天,小宇还包揽了家里的家务活儿。从客厅到卧室,地板被擦得干干净净。小宇屋子里的写字台,被整理的一尘不染;父母和他自己的脏衣服,都已经洗干净晾晒在阳台上。出事的时候,儿子最喜欢的那件外套还挂在晾衣杆上,只是再也等不回它的主人。

徐世海迷茫痛苦了很久。他想找到儿子自杀的原因。这个45岁的河南汉子一生坚强,但这次中年丧子之痛,几乎彻底击倒了他。直到他打开了小宇的QQ,一个隐秘而黑暗的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在这个QQ号的聊天列表里,十几个QQ群不时闪动着新消息。这里聚集着满满的负能量,平均年龄16岁的孩子们,在这里发泄着对成人世界的各种抱怨、愤怒和不满。只要有人发一句“我想死”,几十条怂恿和鼓励的信息就会立即冒出来,甚至会有孩子相约“一起自杀”。

这样的QQ群,被称为“约死群”。近年来在不少青少年中大行其道。从最初的不寒而栗中清醒过来,徐世海决定,在这些“约死群”待下来。“我不知道小宇是不是受到了这些信息的蛊惑才自杀,但我一定要在这里留下来,能救多少人,就救多少人。”徐世海说。

一个45岁的老男人,要在年轻人扎堆的网络社群里不漏痕迹地“卧底”,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徐世海平时要忙着生意,一到晚上,他就会拜托身边朋友,让他们的子女把自己拉进一个又一个的中小学生QQ群里。在这些群落里,他的身份是一名初中生,或是一名小学生。他寻找着关于“约死群”的蛛丝马迹。

为了获得信任,徐世海不得不努力伪装成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学生”,陪孩子们一起聊最近流行的歌曲、听他们吐槽学校、隔三差五发10元、20元的群红包。。。。。。而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为了在必要时刻挽救这群少年的生命。

年龄相差悬殊,代沟几乎无法填平。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劝说有自杀念头的孩子:“你真傻,自杀就是胆小鬼,最后只能下地狱!有什么比我们一起快乐玩耍更有意义?”

这个类似于火上浇油的劝解当然被群起攻之。随后徐世海被踢出了群聊。他后来总结说:这样的说教“爹味儿”太浓,一看就是家长在冒充学生。在同一个“约死群”,他被踢过6次之多,但他并不气馁,隔几天换个QQ号再次混进去。

徐世海开始努力学习像个年轻人一样生活。他研究了年轻人发的说说,学习网络用语,私下里翻遍了关于青少年心理的书。为了跟上“潮流”,他每天还去附近中学门口“蹲点”,听那些上下学的孩子都在聊什么。每一个夜晚,他会把这些学来的年轻人用语记在小本子上,在键盘上努力地敲击,关注着每一条闪过屏幕的QQ群消息。为了防止被踢出群聊,他经常要发个红包维持人气。只要有一点关于“轻生”的迹象出现,他就会以最卑微的态度向发言者提交好友申请,并设为“特别关注”,准备私聊。

其实每一次这样做,徐世海都会想起长眠的小宇。他心里的痛,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卧底”的过程中,徐世海慢慢发现,所谓的“约死群”,不过是一群未经世事的孩子们,在抱团控诉对这个成年人世界的不满和愤懑。很多孩子的心底郁结无人倾诉,于是以“轻生”“约死”的极端形式发泄出来。他们,其实在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女孩独自与网友见面,结果被拍下了裸照和身份证号,不敢告诉家人的她选择轻生。甚至有孩子因为考试失利,学习压力太大,也冒出了轻生的念头。。。。。

面对这些和自己儿子小宇差不多大的孩子,徐世海不敢有一点轻忽和懈怠。他一直守着手机,只要有一点点声响他就会清醒过来,盯住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点消息。徐世海发现,对于这些思想尚且稚嫩的孩子们来说,自杀并不是想要结束生命,而是为了终止痛苦,让自己不必再面对焦虑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约死群”更像是一个情绪的推手,鼓动他们用最极端的方式躲避家长的埋怨和不理解,逃离眼前的困境和难题。

他告诉被同桌勒索的孩子,要用勇敢面对。他甚至冒充警察给勒索者打电话,帮孩子解决了心头的隐患。

他一整夜一整夜地陪着考试失利的女孩聊天,告诉她成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远有比胜负更重要的东西。

陪伴倾听的效果立竿见影,徐世海目前已经劝回了20多个轻生少年。

来源:V眼看大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