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怀疑气象部门刻意不报40度

中国气象局
#网友怀疑气象部门刻意不报40度# 【#气象专家回应气温预报质疑#】这个夏日,“高温”备受关注。#未来一周大范围高温来袭# 南方高温持续,华北地区遭遇长时间“湿热”,甚至东北地区都时常出现在“高温榜单”中。与此同时,关于气象部门“不敢预报高温”的说法,又一次被一些自媒体渲染。真相究竟如何?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有什么区别?记者请到了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特聘专家朱定真详细解读。 首先,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 那么,为何气象部门不能将闹市区测得的气温作为预报温度呢?第一,我国气象工作须按国际标准行事;第二,城区不同地点的监测温度不具备广泛代表性,例如路面情况、周边环境的差异都会造成测量温度的不同。 至于人的体感温度,其不确定性更大。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受影响因素较多。首先,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对温度的感受自然不一样,譬如身处公园还是闹市区,位于通风还是密闭的环境中。 其次,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关系密切,如果空气湿度比较大,人就会感到比较闷热,即使没有达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 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胖人一般比瘦人怕热;穿着深色衣服比浅色衣服要感到更热。所进行的活动不同,温度感觉也有差别;体感温度甚至跟个人的心情也有关。因此体感温度难以作出标准化、定量化处理,不具备准确预报的可操作性。 接下来是记者与专家的详细问答—— 1.记者:随着我国各地高温天气的持续,一些网友质疑气温预报存在“人为压低气温预报数值”的现象。作为气象专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定真: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地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我们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 但是为什么预报的气温跟大家的感觉不一样呢?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天气预报发布气温的标准是离地面1.5米、不受太阳光直射、通风环境下百叶箱中的温度。为什么要用百叶箱?因为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要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这样才能进行对比。 气温就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体感温度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未来我们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和39℃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 2.记者:身在北京,您有没有感觉到天气有所变化? 朱定真:我是江苏人,这些年感觉北京夏天热得有点像我们南方了,桑拿天时间更长了,有些公园阴凉的地方都长出了苔藓,这在以前是比较少见的。不光是北京,北方天气都有这种变化。前两天我特意看了一下,北京的相对湿度达到了90%,而南京的相对湿度只有45%。这是因为北京现在受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气流的控制,这股气流为北京输送的水汽非常充分。 从年际的统计资料来看,大气中的含水量在逐年增加,华北地区在向暖湿变化,夏季的平均相对湿度有增加的趋势。根据北京市气象局的数据,2013至2022年的年均相对湿度比2003至2012年上升了5%至10%,这一变化在夏季更为明显。把这个变化放在季节里,比如25%变成了30%,你可能不会觉得怎么样,但是平均增加了这么多,已经是比较剧烈的变动了。 但还不能说这一变化是“暖湿化”,波动在大自然中是存在的。气候的变化需要30年的监测周期,30年平均下来气候一直表现出这个形态,我们才能说气候变了。 3.记者:是什么导致了暖湿趋势的出现? 朱定真:全球变暖是大背景。事实上,极端天气常态化已经显现出来了。高温的极端性在增加,不论是高温的热度,还是它持续的时间。 暖季被拉长。《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差不多增加了一周的时间。暖季不但提前开始,还结束得更晚,其成因就是全球变暖。但中国区域的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会像链条一样传导,相互助推。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蒸发量增加,大气的水汽来源就会更多,而暖空气的含水能力比冷空气更强,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不断上升。我们人是处在大气中的,能够直接感受到湿度的变化。一旦大气的含水量增加了,过去习惯了干热酷暑的北方人就会非常敏感地注意到这种湿热的感觉。 不过,空气中的水汽增加不代表降水一定增加。有冷空气便可以凝结成雨,但仅空气变热,虽然它含的水更多,可水汽会滞留在空中,所以一些地区还可能会出现旱情。 4.记者:副热带高压提前抬升是今年的特殊情况还是长期趋势? 朱定真:现在副热带高压有偏北的趋势,近些年我国的梅雨形势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明显。但是我们现在不能说它已经变了,有可能明年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正常的梅雨期。 北方地区的高温,一是由大陆高压导致的,二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形成。在6月份前后,北方地区的高温通常是在大陆高压控制下出现的。气团是干热的高压空气,它本身是下沉气流,没有其他气团与其交汇形成对流,就不容易有云雨,天气就会相对晴好,在夏季就容易增温。它持续控制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温度就会不断攀升,高温也能达到37℃至38℃,体感上会觉得早晚凉白天热。等到副热带高压北抬,受它控制的地区往往呈现桑拿天,早晚和白天差不多热。 不同的年份会有时间上的差异,今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得快,而且呈现出西伸趋势,“体格”非常大,包括河南等地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往年京津冀地区的主汛期在“七下八上”,这就是副热带高压结束对江南、华南地区的控制后北抬形成的。副热带高压送来的暖湿气流边缘和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强对流。今年副热带高压早早就北跳,所以过去要到“七下八上”才会出现的那些天气,现在已经开始在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但是还不能代表明后年也会这样。 5.记者:我们要如何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的未来? 朱定真:气候变化也是大自然的一种韵律。应对气候变化,一是减缓,二是适应。我们谈到暴雨时,总是会首先想到它的可怕,其实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也就是6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其他月份降水量偏少。地球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怎么留住汛期的降水为其他季节使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讲防灾减灾的时候注重趋利避害,过去我们更多地讲“避害”,首先保证安全,其实“趋利”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预警预报监测能力的提升,在防范洪涝灾害之外,空中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摆在日程上。








